国家地理杂志 - 中文网

  Back to RSSHub
人類破壞已經無法挽回?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拒絕宣告「人類世」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許祖菱 編譯;陳文姿 審校

燃燒石油、發明塑膠、核彈試爆、全球暖化,人類對地球跟生態造成長遠且全面的改變。我們能否在上億年的地質時代中記上一筆,將現在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保羅.克魯琛(Paul Crutzen)在一場會議中說出「不!我們已不在全新世了,我們正處於……人類世!」自此,這個詞被廣泛使用。2009年,國際地層委員會(ICS)成立人類世工作小組(AWG),專門研究人類世的證據。

去(2023)年7月,工作小組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克勞福湖(Lake Crawford)湖底沉積物的核心檢體中發現了塑膠微粒、燃燒石油和煤炭產生的飛灰、核彈試爆的殘餘物。他們宣布,這就是證據,並著手向官方單位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提案,希望將1952年以後的時間訂為「人類世」,以反映人類對地球的影響。

不過,提案經數次內部討論後遭到否決。IUGS在3月底以書面對外說明,專家並非否認「人類世」的存在,相反地,有些專家認為人類世開始的時間應該更早才對;也有些專家認為,人類的影響時間還太短,不宜訂定人類世。

地質時代單位由大到小,共分為元、代、紀、世、期及時段六個單位。例如,侏儸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時間長達6400萬年,而我們現在所處的全新世,則是從1萬1700年前開始。跟這些年代相比,AWG提案的「人類世」還不到百年,甚至比一些人的壽命更短。

BBC》報導,有些地質學家認為不該用「世」來定義人類的影響,或許用時間尺度比較短的「事件」(event)比較合適,例如二疊紀末期就曾發生大滅絕(mass extinction)事件。也有科學家認為,人類還在努力,倘若未來幾百年可以齊心協力,降低對環境生態的擾動,那就不須訂定「人類世」。

此外,有些聲音認為人類世的時間應該提前,從第一次農耕引起的甲烷上升、早期採礦和冶煉所導致的鉛污染增加、工業革命導致化石燃料污染的大幅增加,我們就已踏入人類世。

根據《衛報》,IUGS雖然否決了提案,但承認「人類世」是「描述人類與環境互動的寶貴工具」,未來地球與環境科學家、社會學家、大眾仍會繼續使用這個詞。

但提案支持者、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教授楊.

札拉希維茨(Jan Zalasiewicz)對於IUGS的結論感到不滿。他批這會讓大眾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錯失了認清「人類世」的時機。

他表示,已經有無數的地質訊號反映了這一事實:「地球自1950年代就已急劇且不可逆地脫離了自然運作狀態。」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臺東寶盛遊樂區恐衝擊保育類珊瑚 15年殭屍環評已動工不用環現差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位於基翬海岸的臺東「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15年前通過環評,最近向環境部提出變更申請。但當地生態豐富,有一級保育類珊瑚現蹤,開發範圍還涉及原民傳統領域問題。環委更指,該海岸未曾受污染,是「超級純淨」的生物庇護所,業者「水族生態園區沒有水族」,卻是開發餐廳,衝擊到海域生態。

環境部10日辦理「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環說書變更內容對照表」第一次環評初審。攝影:陳昭宏

環境部10日辦理「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環說書變更內容對照表」第一次環評初審。攝影:陳昭宏

基翬海岸純淨天然 生物的天然避風港

寶盛位於臺東三仙臺風景特定區內,基翬海岸西側。去(2023)年,寶盛公司向環境部申請變更,昨(10)日環境部舉行「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環說書變更內容對照表」專案小組初審。由於長達15年未開發,不少民間團體都出席表示意見。

寶盛案2011年取得開發許可後,有小規模施工,因而不需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環現差)重新檢視開發衝擊。業者在昨日會議上強調,遊憩、餐廳、生活等污水會完全回收處理,並用於綠地澆灌,承諾不會污染海洋。

「這個地方多重要你知道嗎?」環委陳義雄語氣沉重,首先表示他在基翬執行超過30次生態調查,當地是東北季風強吹之下的天然避風港,就算符合一般排放水標準的廢水,都會對當地產生嚴重衝擊,何況業者的「水族生態園區沒有水族」,卻是開發餐廳,衝擊到海域生態,希望能提出說明。

「這個棲地是何等的重要,不是一般臺灣平直的海岸線那種衝擊性的海岸生態環境 ,它是一個往內拐的、一個臺灣南部的非常重要的生物庇護所。」陳義雄說。

基翬海岸是臺灣特有種一級保育類「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棲地。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攝影:黃靖雲

基翬海岸是臺灣特有種一級保育類「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棲地。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攝影:黃靖雲

環團在此發現一級保育類珊瑚 應辦理原民諮商同意

臺灣環境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主任陳姿蓉表示,協會從2011年開始針對基翬地區進行「珊瑚礁體檢」,發現該處是一級保育類「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的棲地,然而該案早年通過時,全無調查海域生態,也未提海域保護對策,呼籲環境部要求業者補足闕漏。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蘇雅婷則認為,基翬海岸上游濕地生態豐富,業者也應補做陸蟹等潮間帶生物調查。

基翬海岸是比西里岸(Pisirian)、芝田(Cirarokohay)、基翬(Kihau)等原民部落的傳統領域。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專員梁聖岳指出,當地部落已在建立起一套觀光模式,財團進駐恐扼殺族人就業機會。他進一步表示,寶盛案包含5公頃多的公有土地,依法應踐行《原基法》第21條的原民諮商同意;且依過往經驗,就算土地為私有,若開發涉傳統領域,地方政府也多會要求業者辦理原民諮商。

業者送審逕自剔除公有地 環委直呼「被呼嚨」

寶盛海洋牧場開發公司開發部經理林秀緹表示,早已經取得原民會回函,寶盛基地屬私有地,不須進行原民諮商。但記者向林求證,該函所查範圍並不包含屬公有地、也就是可能須執行原民諮商的濱海公園基地。

寶盛案在2009年是以總面積12.8公頃通過環評,包括遊樂區7.3公頃,以及濱海公園5.5公頃。然而本次審查,業者無論是書面答詢、簡報示意圖,卻都稱面積僅7.3公頃,直接將濱海公園排除在外。針對環委及民眾所提環境及原民傳統領域問題,寶盛公司也都以開發區不包含濱海公園為前提來回應。一直到閉門會議開始,專案小組才驚訝發現業者書件、說法都與原環說書不符,直言「這顯然就是造假、誤導」。

基翬海岸是比西里岸、芝田、基翬等部落的傳統領域。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攝影:陳泰佑

基翬海岸是比西里岸、芝田、基翬等部落的傳統領域。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攝影:陳泰佑

專案小組最後決議補件再審,業者應依原環說書釐清開發範圍及本次變更情形;針對施工時的逕流廢水、營運時的污水,則必須提出對陸域及海域衝擊、減輕對策。

結論中,並未要求業者補做生態調查。環境部官員表示,除非環評委員提出要求,否則無法強制要求業者補做調查。

而另一原因,也是業者不需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環現差),重新檢視開發衝擊。地球公民即指出《環評法》漏洞所在,梁聖岳表示,許多業者會以簡單水保工程「假動工」規避環現差,成了東海岸許多「殭屍案」不斷復活的原因。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化石巨人與蚊子之戰 美多州推動「氣候超級基金」要石油公司為30年碳排買單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許祖菱、黃海寧 審校

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害該由誰買單?美國紐約州、麻州、馬里蘭州、佛蒙特州均提出「氣候超級基金法」(Climate Superfund Act),要求化石燃料產業為過去數十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各州立法進度不一,佛蒙特州已在2日順利通過參議院審查。但該州議員坦言,不希望當上領頭羊,因為未來還得面對化石燃料產業巨人的強力反擊。

佛蒙特州氣候超級基金已通過參議院審查,目前正在眾議院審查中。圖為議會大廈,去年也遭受到極端洪災。圖片來源:Farragutful(CC BY-SA 4.0)

佛蒙特州氣候超級基金已通過參議院審查,目前正在眾議院審查中。圖為議會大廈,去年也遭受到極端洪災。圖片來源:Farragutful(CC BY-SA 4.0)

為過去30年碳排負責

去(2023)年7月,美國東北部迎來百年來最嚴重暴雨,大雨狂炸佛蒙特州,首府汪洋一片。州政府估計,洪災造成納稅人的財產損失超過10億美元。佛蒙特州1月提出S.259法案,又稱「氣候超級基金法」,4月2日州參議院表決通過,目前正在眾議院審查。

根據草案內容,199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這30年來、排放總計超過1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的化石燃料業者應繳納罰金,金額將依其排放造成的損害按比例訂定。罰金將成立基金,用於氣候災難的復原以及減緩措施。

「讓我們來說清楚,受災的佛蒙特州居民跟地方的小商家都不是氣候災害的肇事者。大型石油公司從幾十年前就知道化石燃料會導致災害,他們才是該付錢收拾爛攤子的人。」法案發起人之一、州參議院議員沃森(Anne Watson)說。

法律攻防戰即將開始

佛蒙特州不是唯一提出「氣候超級基金法」的州,紐約州、麻州和馬里蘭州都在立法程序中,預計加州和明尼蘇達州也很快就跟上。不過,化石燃料業者稱,這種作法等同課徵資本利得回溯稅(retroactive tax),法院必會裁定違憲。

立法者對此早有準備,他們引用美國在1980年代通過的「超級基金法」(Superfund/CERCLA)。這個法案基於「污染者付費」原則,要求造成廢棄物污染的業者必須處理善後,而「氣候超級基金法」也是類似原理,只是將污染類型擴及溫室氣體造成的極端氣候事件。

另一個法律攻防的重點是「罰多少」的問題。各州以氣候歸因科學(attribution science)為基礎,連結化石燃料業者與特定極端氣候災害,再以此計算罰金金額,這種計算方式勢必遭到嚴厲的法律挑戰。

根據《E&E News》,馬里蘭州的法案要求約40家最大的化石燃料公司支付90億美元;紐約州和麻州要求750億美元;佛蒙特州則還未訂出數字。

2023年7月的世紀洪災讓佛蒙特州陷入水鄉澤國,連政府機關、議會都。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U.S. Air National Guard photo by Senior Master Sgt. Michael Davis

2023年7月的世紀洪災讓佛蒙特州陷入水鄉澤國,連政府機關、議會都。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U.S. Air National Guard photo by Senior Master Sgt. Michael Davis

蚊子對巨人之戰

在「氣候超級基金法」的進程上,佛蒙特州可望領先。待州眾議院通過,再經州長簽署,就能完成立法。但州參議員布羅克(Randy Brock)坦言不想當領頭羊。

布羅克告訴《美聯社》,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年銷售額高達 3446 億美元,佛蒙特州的年度預算僅85億美元,跟全球化石產業巨人相比,「我們只是一隻蚊子」。

馬里蘭州和佛蒙特州的檢察總長均已表態會支持立法,並在法庭上為代表州政府進行辯護。馬里蘭州是另一個氣候受災州,過去三年就遭逢兩次「千年一遇」的大洪水。災後重建成本高昂,光是一條大型排水隧道就耗資超過2億美元。

切薩皮克氣候行動網络(Chesapeake Climate Action Network)馬里蘭分部主任德馬可(Jamie DeMarco)指出,這個成本僅是冰山一角,誰該負責不是說說而已。那些明知碳排會導致氣候危機,卻持續排放的大公司該出來善後了。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研究:不只震斷樹 地震改變森林水文 影響可達20年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林郁宸、孫依婷 審校

天搖地動,地震摧毀家園,帶走寶貴的性命。森林裡的樹木看似屹立不搖,卻也是潛在受害者。今年剛公布的研究發現,地震對樹木造成的損害不僅僅是樹幹或樹根斷裂,還會改變土壤結構、養分以及水文條件,對森林復原力的影響可能長達數十年。

新研究發現,在年降水量較大的山區,樹木在地震後生長速度會明顯變慢;但在中緯度的乾燥地區,震後反而會更快復原。

這篇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主導,2月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調查範圍涵蓋北美西部、北美西北部、南美洲西南部、青藏高原、地中海、蒙古高原、紐西蘭等七大區的山地森林。

全球的山地森林占森林總面積的23%,多數位於地震帶上。科學家分析了1900年代至今的樹木年輪,以此來觀察樹木生長與地震的關聯。

研究發現,溫帶乾燥地區的森林復原力最強。北美、青藏高原和南美洲的森林僅花數年就能復原。不過,北美西部的森林復原期卻超過20年。

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地震讓土壤裂縫增加、樹根鬆動,降水更容易滲透到底層的土壤,有助樹木得到水分跟養分。蒙古高原和地中海的森林就受惠於這個現象,所以復原速度較快。相對的,紐西蘭的山區較陡,能留住的水較少,影響並不明顯。

不過,在紐西蘭等年降水量較高的地區,地震會加速土壤沖蝕、養分流失,導致樹木生長變慢,森林復原力明顯下降。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姍指出,氣候對森林復原力的影響約為五年,而地震造成的變化則可持續20年,甚至更長。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不只是「窗殺」! 紐約人氣貓頭鷹弗拉科屍體驗出鴿皰疹及老鼠藥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陳文姿 審校

紐約「網紅」貓頭鷹弗拉科(Flaco)2月因窗殺身亡,令無數紐約居民和網友粉絲心碎。檢驗報告3月底出爐,這才發現弗拉科已感染鴿子皰疹病毒(pigeon herpesvirus),體內驗出四種紐約常用的老鼠藥成分,並出現多重器官感染與發炎,這可能才是弗拉科撞上大樓的原因。

歐亞雕鴞Flaco勇闖自由的故事備受關注,但最終因捕食到有毒動物與窗殺而亡。圖片來源:Central Park by Steven M. Bellovin (CC BY-NC-ND 4.0)

歐亞雕鴞Flaco勇闖自由的故事備受關注,但最終因捕食到有毒動物與窗殺而亡。圖片來源:Central Park by Steven M. Bellovin (CC BY-NC-ND 4.0)

弗拉科是隻歐亞雕鴞(Eurasian eagle owl),一生幾乎都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動物園裡度過。一年多前,牠趁著籠子遭人破壞而逃出,開始在紐約展開新生活。從籠養到自由翱翔,備受紐約市民矚目。牠適應良好,令人欣喜,卻在今年2月23日,被發現陳屍在大樓地面,身上有明顯的外傷,研判是撞擊大樓或窗戶身亡。弗拉科之死讓民眾痛心悼念,甚至有參議員以牠為名,重新推動護鳥法案。

弗拉科的屍體交由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檢驗,3月底報告出爐。獸醫病理學家指出,血液檢驗顯示牠在身前感染「嚴重的」鴿子皰疹病毒,導致嚴重的組織傷害與發炎,傷及大腦、肝臟、脾臟、骨髓等多重器官。

根據這份聲明,紐約市過去也曾在鴿子跟貓頭鷹上發現皰疹病毒,弗拉科可能是吃了野鴿才染上病毒。此外,弗拉科體內也驗出了四種紐約常用的滅鼠藥。專家研判,外傷雖然是直接死因,但弗拉科可能是因身體狀況不佳才會撞牆。即使沒有撞上大樓,牠也會因染病死亡。

美國大都市鼠患嚴重,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都有滅鼠大作戰。在這份檢驗報告公開後不久,《Business Insider》發文指出,城市與老鼠的戰爭讓野生動物遭殃,貓頭鷹、遊隼、老鷹等都是受害者。牠們可能是誤食老鼠藥,也可能是吃下吞了毒藥的老鼠或其他小動物而中毒。

事實上,弗拉科剛逃出來之時,動物園本來擔心牠不知如何在野外狩獵,試圖將牠誘捕回籠。有一派人士擔心弗拉科在外面誤食有毒食物希望牠盡早回到動物園,但也有人看到弗拉科展現強大的生物本能,飛行技巧進步、成功捕獲獵物,轉而為牠的努力與自由喝采。

毒理學測試還在弗拉科身上發現了微量的DDE。DDE是殺蟲劑DDT的代謝物。這不是弗拉科的死因,且美國已禁用DDT多年,但這個發現仍提醒世人DDT長期存留的危害。

「感染疾病、接觸毒物、嚴重外傷,這三重因素導致弗拉科的重病與死亡。」動物園報告做了這樣的結論,「弗拉科的死亡凸顯了野生鳥類在都市生存的風險」。

從愛鳥人士到小孩,Flaco自由飛翔的身影,成為許多城市人的心裡的朋友。圖片來源:Rhododendrites(CC BY-SA 4.0)

從愛鳥人士到小孩,Flaco自由飛翔的身影,成為許多城市人的心裡的朋友。圖片來源:Rhododendrites(CC BY-SA 4.0)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全球17個山脈暖化加劇中 威脅高海拔生物多樣性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由於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全球山區氣候變化的測量,一直是一個大挑戰。近日,由我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跨國團隊,首創山區氣候速度推估方式,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公尺的速度上升中,表示該地暖化情況嚴重,甚至開始對生存於這些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威脅。

美國阿拉斯加山區。攝影:喬納森.勒努瓦(Jonathan Lenoir)

美國阿拉斯加山區。攝影:喬納森.勒努瓦(Jonathan Lenoir)

填補山區氣候測站空缺 中研院首創氣候速度推估模式

本研究「全球山區的氣候速度與和物種追蹤」(Climate velocities and species tracking in global mountain regions)於3月27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團隊成員包括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哈佛大學羅蘭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詹偉平、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一菁、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郭鴻基教授,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喬納森.勒努瓦(Jonathan Lenoir)。

研究團隊為了解決山區缺乏長期穩定運作的氣象觀測站這一難題,開世界之先,運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輔以衛星資料、生物資料進行驗證,研擬出計算山區氣候速度的方式。

沈聖峰指出,過去認為「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6.5℃」的常理僅是一個大概的數值,難以解釋不同山區的氣候變遷對生物分布範圍移動之影響。而透過本次研究發展出的推估模式,團隊發現,全球各山區的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遞減率為3℃到9℃不等,變異極大。

而根據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林政道回覆臺灣科技媒體中心的說明,以往氣候變遷預期升溫,通常是透過相同的溫度遞減率,但由於山區缺乏氣象測站,往往只能大致推測。藉由本研究可得知,全球山區的溫度遞減率變化性大,更突顯山區測站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全球17個山區的等溫線,正以每年逾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圖片來源:中研院提供

研究發現,全球17個山區的等溫線,正以每年逾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圖片來源:中研院提供

乾濕度也會影響 臺灣山區升溫速度非前20%、氣候速度卻較快

本次是全球第一篇分析山區「氣候速度」的研究。氣候速度指的是面對氣候變遷時,生物為了生存需要,遷往合適環境的移動速度與方向。而快的氣候速度,預期會對生物造成更大的壓力。

研究團隊對全球8616個山脈,分析過去40年(1971~2020)的平均地表暖化速率,列出前20%全球升溫速率最快的17個山區,包括美國阿拉斯加—育空的乾旱地帶、地中海盆地、俄羅斯科達爾山脈、日本山區與印尼北蘇門答臘的高原等地。

這17個山區的等溫線,正以每年逾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速度遠超先前的估計。許多山區溫度上升的速度,已超過物種移動的速度,對生活在這些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嚴重威脅。沈聖峰表示,盤點出面對氣候變遷威脅的主要山區,才可能制定相對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至於臺灣,詹偉平表示,儘管臺灣山區的地表升溫幅度並未超過全球平均,其高濕度環境導致等溫線在海拔上移動速度卻快於全球平均,顯示「全球暖化對臺灣山區影響仍相對嚴重」。

陳一菁說明,本次研究也有探討到升溫速率與水氣條件的影響,並發現乾燥和濕潤的山區存在顯著差異。在乾燥地區,由於空氣含水量較少,地表的暖化速度較快,是導致山區氣候速度高的主因。而在濕潤地區,濕氣的作用雖能緩和地表暖化情況,但會造成部分山區的溫度遞減率較低,意味著生物要攀升到更高的海拔,才能維持在適合的溫度,因此氣候速度也會更高。

陳一菁舉例,比如熱帶的蘇門答臘、受海洋影響的巴西高地與日本,都有遇到這樣的狀況。臺灣也是類似條件,因此,同樣的暖化,在臺灣的氣候速度會更高。

 日本石錘山。攝影:吳士緯

日本石錘山。攝影:吳士緯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
遊蕩犬侵擾事件頻傳 南部鄉間野鳥天堂處處危機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你來報報】

文:沈嘉偉(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生)

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事件頻傳,近日有保育團體在二仁溪畔記錄到草鴞幼鳥遭遊蕩犬咬出巢區,幼鳥最後死亡。3月初,30多個保育團體發起聯合聲明,呼籲主管機關應有積極作為,禁止餵食遊蕩犬,並公開「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簡稱試辦計畫)的在地執行情況。

臺灣南部的偏遠地區,過往是野生動物的棲地,如今常見遊蕩犬成群出沒。攝影:沈嘉偉

臺灣南部的偏遠地區,過往是野生動物的棲地,如今常見遊蕩犬成群出沒。攝影:沈嘉偉

南部地廣人稀 野鳥更具危機

根據2022年各縣市遊蕩犬估計數調查結果,南部三縣市,臺南、高雄、屏東的遊蕩犬數量皆破萬。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指出,南臺灣是許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但也因為荒地、高灘地、濕地等地區人煙稀少,遊蕩犬能闖入其中與野鳥競爭棲地、影響野鳥繁殖,恐造成野鳥族群數量銳減。

曾翌碩曾在野外見到遊蕩犬對野鳥的騷擾,「比如說鳥在那邊停棲,遊蕩犬就稀哩嘩地衝過去,鳥受到驚嚇就會飛起四散。」但他也表示,要記錄到遊蕩犬實際捕捉野鳥的畫面頗有難度,捕捉的當下可能都發生在夜間或人跡罕至處,保育團體大多只能從野生動物被撕咬的傷口去回溯犬隻攻擊樣態,而此次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記錄到遊蕩犬攻擊草鴞幼雛的影像,就是難得的實證紀錄。

影片中,七隻遊蕩犬體格健壯,推測很可能是有人定期餵養。犬隻將草鴞幼鳥咬出鳥巢,幼鳥發出悲鳴。曾翌碩表示,自己曾目睹小發財車經過、裝載十大袋飼料,沿路餵食遊蕩犬。相較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南部地廣人稀的環境條件,也使餵食行為不易察覺。

數隻遊蕩犬將草鴞幼鳥咬出鳥巢,幼鳥發出悲鳴。圖片來源:曾翌碩

數隻遊蕩犬將草鴞幼鳥咬出鳥巢,幼鳥發出悲鳴。圖片來源:曾翌碩

公私部門應對遊蕩犬作為有限 民團:TNR後應移出生態保護區

動保主管機關管理遊蕩犬並不容易,曾翌碩指出,各縣市的動保處業務量大,除了一些既定的法規宣導,還要去處理遊蕩犬捕捉結紮與回放、收容犬舍管理等,在如此繁雜業務下,很難有心力再深入掌握遊蕩犬流向。

當公部門對於遊蕩犬著力不足,民間能做什麼?曾翌碩無奈表示,保育團體多是亡羊補牢,就算用圍網為野生動物框出一小塊棲地,以避免受到遊蕩犬侵擾,對於整體問題的改善幫助不大。曾翌碩說明,「專家研究估計草鴞在臺灣目前約500隻,我們之前架設網子協助2隻草鴞育雛,那也只是2/500,這個分子和分母的比例差距太大,我們都不敢說是什麼成功案例,頂多只是補救案例。」

就算圍網保護草鴞育雛,曾翌碩認為也是本末倒置。人們把需要保護的對象用一小塊地框限起來,而放任遊蕩犬在外繼續去攻擊其他野生動物。尤其是針對一些較有攻擊性的犬隻,雖然經民眾指證後,可以將犬隻捕捉後不回放,但還是要先由受害者指證是哪隻遊蕩犬有攻擊行為,才會有後續的處理,這對一般民眾也非易事。

南臺灣是野鳥保育的重要棲地,如今就連大型的鷺科鳥類都會受到遊蕩犬侵擾。攝影:沈嘉偉

南臺灣是野鳥保育的重要棲地,如今就連大型的鷺科鳥類都會受到遊蕩犬侵擾。攝影:沈嘉偉

賞鳥資歷30餘年、投入保育甚深的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也表示,曾接到通知有一隻黑面琵鷺被遊蕩犬圍攻,幸好當時有鳥友在附近驅趕遊蕩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另一次就沒那麼幸運,東方環頸鴴、小燕鷗等水鳥在一處濕地圍繞的小島上築巢繁殖,不料遊蕩犬竟游渡水面,攻擊鳥蛋及幼鳥,導致水鳥繁殖失敗。

林昆海指出,犬隻在外遊蕩,嚴重影響野生動物保育,許多國家已將遊蕩犬視為外來入侵物種,但臺灣依然放任遊蕩犬在外攻擊野生動物,而無法提出有效對策。

如果要減緩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的威脅,林昆海認為,單靠民間團體力量有限,現行政府推動的TNR(將遊蕩犬捕捉、結紮後放回)又難見具體成效,無從得知遊蕩犬何時才會在野外銷聲匿跡。

他呼籲社會大眾要共同面對遊蕩犬問題,在關心犬貓等陪伴動物之外,也須重視野生動物的生命權。且動保主管機關應對遊蕩犬做出更合適地收容與因應,並和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合作,將遊蕩犬移出重要濕地與生態保護區,而不是結紮後又放置回原地,讓犬隻繼續攻擊野生動物。

未盡完善的遊蕩犬相關法制規範,讓遊蕩犬在野外不只會侵擾野生動物、佔據棲地,遊蕩犬本身的動物福祉也未受到保障。攝影:沈嘉偉。

未盡完善的遊蕩犬相關法制規範,讓遊蕩犬在野外不只會侵擾野生動物、佔據棲地,遊蕩犬本身的動物福祉也未受到保障。攝影:沈嘉偉。

野保團體籲公開試辦計畫資訊 全盤檢討解決問題

從事獸醫工作的臺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醫治過許多被遊蕩犬攻擊的野鳥,舉凡溼地水鳥如黑面琵鷺、小燕鷗;地棲型的草鴞、雉雞科等在地上練飛的幼鳥,亦容易受到遊蕩犬侵擾。他從野生動物救傷經驗中發現,遊蕩犬攻擊的比例越來越高,送至救傷單位的野生動物傷勢往往非常嚴重。

蕭舜庭也指出,臺灣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都無法和遊蕩犬對抗,因為犬隻的下顎強度很可能僅次於臺灣黑熊,又常有成群結隊的攻擊行為。蕭舜庭觀察到,不管是鳥類、兩棲類、爬蟲類還是哺乳類如白鼻心、穿山甲與山羌,幾乎都曾受到遊蕩犬的侵擾,且犬攻擊已然成為部分野生動物傷亡的主要原因。蕭舜庭推算野生動物受遊蕩犬攻擊比例上升的時間點,約是從2017年開始,恰好是零撲殺法案上路之後,收容所爆滿而無法再容納更多野外遊蕩犬的時候。

為了減少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的侵擾,農業部去(2023)年起在臺灣中部石虎棲地實施「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眾多保育團體質疑的是,中央政府編列試辦計畫經費給地方政府執行,但地方政府是否有依循保育團體和中央達成的共識,並無人知曉。

蕭舜庭重申保育團體在共同聲明中提出的建議,針對試辦計畫農業部動保司應公開現有資訊,才能定期檢視、調整執行方式,以因應持續變動的生態熱區狀況,並和保育團體共同討論遊蕩犬議題的短中長期規劃,跨縣市整合地方政府保育資源、完善棲地生態的監測與評估。畢竟若缺乏全盤考量,短期的區域性效果可能會難以維持,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Pos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