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

  Back to RSSHub
李強呼籲美國企業投資中國承諾推動市場化和法治化
中國總理李強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2024年1月16日)
中國總理李強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2024年1月16日)

中國總理李強週三(2月28日)在會見美國商會代表團的時候邀請美國和其它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並呼籲華盛頓不要採取與中國脫鉤的政策,共同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
李強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商會會長蘇珊·克拉克(Suzanne Clark)率領的商會代表團的。
李強在會談中重複了他在國際場合反覆講述的一個觀點,認為美中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他表示,美中經濟高度互補,利益深度融合,加強經貿合作對雙方是互利共贏。
「搞各種形式的『脫鉤斷鍊''小院高牆』不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只會對兩國企業、經濟乃至全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李強補充說。

最近幾年,美中關係急劇惡化,雙方關係一直處於相當緊張的狀態,特別是在去年二月中國一支高空間諜氣球入侵美國領空被擊落的事件以後,兩國之間的高層溝通管道被完全切斷,雙邊關係跌落至谷底。
直到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西雅圖美中峰會上就穩定兩國關係保持溝通管道暢通達成共識,雙方關係才穩定。
美中雙方爭執的主要議題包括台灣安全、南中國海的主權糾紛和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政策等。
自去年中國進入疫後經濟復甦階段以來,中國經濟遭遇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從未有過的全面低迷。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大經濟驅動力幾乎同時熄火,導致失業飆升、工廠大批倒閉、房地產泡沫破裂、債務危機蔓延和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撤離。
去年11月,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和以民調為基礎的績效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紛紛宣布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撤離中國。
在此之前,聚焦科技諮詢的弗雷斯特市場諮詢(Forrester)已經裁撤掉絕大部分當地的分析人員,而美國格理集團(Gerson Lehrman Group)本來計劃今年擴大在中國的運營,但是從夏天起卻開始裁員。

即使是在對中國依賴程度較高的製造業領域,例如像蘋果公司(Apple, Inc.)這樣在中國深耕幾十年的領軍型企業也正在將其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
彭博社根據中國官方數據進行推算發現,去年11月中國新增實際利用外資為533億元人民幣(約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9.5%。這是2020年2月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最糟糕的數字。中國商務部發布的聲明說,2023年1月至11月實際外資金額1.04兆元人民幣,年減10%。
美國管理顧問公司RSM US的管理顧問負責人和高級分析師馬特·多拉德(Matt Dollard)去年年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確實讓對華投資變得有些不妙,我們在許多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中都看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在2023年,它確實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多拉德指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已成為壓倒性因素,讓西方企業決定撤離中國,而且會有更多的企業考慮離開中國。
李強在周三的會議中向美國商界人士承諾,「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將持續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李強也表示歡迎美國企業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市場,共同分享發展機會。」
根據中國外交部新聞稿,克拉克向李強表示,美中關係極為重要,歡迎中國進一步開放。美國商會願意發揮橋樑作用,與中方進行坦誠和建設性的溝通與交流。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19 pm
太空專家:北韓首枚間諜衛星近期變軌 證明“還在活著”
北韓官媒朝中社2023年11月25日發布照片顯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視察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管理局平壤總控制中心。
北韓官媒朝中社2023年11月25日發布照片顯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視察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管理局平壤總控制中心。

一位在荷蘭的太空專家星期二表示,北韓的第一顆間諜衛星「還活著」。先前,他觀測到該衛星的軌道變化,顯示北韓仍成功控制著這個太空飛行器,儘管其功能如何仍舊不得而知。
在兩次發射失敗後,北韓官媒宣稱去年11月成功地將「萬里鏡1號」(Malligyong-1)偵察衛星送入軌道,並對南韓、美國及其他地方的敏感軍事和政治「目標區域」進行了拍照。
路透社通報表示,不過,北韓沒有發布任何影像,而獨立的電訊追蹤者也沒有監測到來自該間諜衛星的訊號。
號稱歐洲麻省理工學院的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衛星專家馬克羅•朗布魯克(Marco Langbroek)在部落格上貼文說,「不過現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顆衛星還活著。」
朗布魯克引用美國主導的聯合太空作戰中心(Combined Space Operations Center)的數據表示,這顆衛星在2月19日至24日期間進行了調整,將近地點或衛星軌道距離地球的最近點,從488公里升高至497公里。
朗布魯克說,「這個作業證明,萬裡鏡1號還沒死,北韓控制該衛星,而先前對此有分歧。」韓國
國防部表示,先前也評估該衛星在其軌道上,但不會對具體分析發表進一步的評論。
南韓國防部長申源湜週一表示,這枚衛星沒有顯示出執行其他任務或進行偵察的跡象。
朗布魯克對此評論說,「我們目前確實不確定該衛星是否成功地進行拍照,但至少在調整操作軌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仍然具有功能。」朗布魯克說,
北韓衛星的這次升軌調整令人驚訝,因為機載推進系統的存在出乎意料,而以前的北韓衛星從未進行過機動調整。
他說,「具有提升衛星軌道的能力是件大事。」他表示,這意味著,只要該衛星具有燃料,北韓就可能在衛星因為軌道衰減而降至過低時通過提升其軌道而延長衛星的壽命。
另據南韓時報報導,南韓國防部長申源湜週一在一個記者會上還表示,在外界擔憂平壤可能在南韓4月10日舉行大選前進行挑釁之際,北韓可能最早在3月發射第二顆軍事間諜衛星。
北韓的衛星發射被視為隱藏的彈道飛彈試射,因為二者都使用相同的技術。北韓近期的挑釁行為包括今年1月在南韓與北韓的海上邊界附近舉行實彈演習,以及發射多枚巡弋飛彈。
通報還說,申源湜還表示,北韓可能加速其衛星發射計劃,可能以此回應首爾準備今年4月發射第二顆衛星。這將進一步提升兩國之間的空間敵對競賽。
申源湜說,南韓軍方計劃今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太空基地發射一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tellite)。
據北韓官媒朝中社12月31日稱,北韓誓言要在2024年再發射三顆間諜衛星、建造軍用無人機並增強其核武庫。北韓獨裁領導人金正恩表示,美國的政策使戰爭不可避免。
根據外媒引述朝中社的報道,金正恩在為期五天的「北韓勞動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結束時發表了長篇講話,猛烈抨擊華盛頓。此會議旨在制定北韓未來一年的經濟、軍事和外交政策目標。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2:44 pm
南韓生育率去年降至全球最低 UN預測:本世紀末南韓人口將減半
一個孩子走在南韓首爾樂天世界塔123層樓高的觀景台玻璃地板上。 (2022年5月13日)
一個孩子走在南韓首爾樂天世界塔123層樓高的觀景台玻璃地板上。 (2022年5月13日)

在中國為自己的出生率下降而煩惱的時候,中國的鄰國南韓卻遇到了更大的問題。南韓國家統計局週三(2月28日)報告說,2023年,南韓的出生率下降至世界最低。
南韓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去年,南韓女性生育率從2022年的0.78下降至0.72,降幅接近8%,這是南韓這項數據連續第四年下降。 它意味著每一百名女性一生只會生72個嬰兒。 這個數字遠低於經合組織38個成員國的平均值。
一般認為,南韓的生育率需要達到2.1才能維持南韓人口目前5,200多萬的水準。 自2018年以來,南韓的生育率一直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值。
這種情況加重了人們對南韓人口持續下降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的擔憂。 人口急劇下降將抑制經濟成長,並給退休金和社會福利計劃帶來壓力。
南韓統計局說,南韓去年出生的新生兒總數為23萬,比2022年減少了1.9萬,下降7.7%。 造成南韓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房價和教育成本過高,職場性別不平等。 這些因素使年輕人不願意建立家庭。
南韓在薪酬方面的性別差距也是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最大的。 南韓女性帶回家的收入大約是男性薪資的2/3。 路透社引用南韓首爾女子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鄭載勳(Jung Jae-hoon)的話說,“女性通常無法憑藉自己的經驗在職場獲得晉升,因為她們經常是獨自一人在照顧孩子,並且經常需要在延長的 休假後重新加入工作。”
南韓政府最近幾年採取了各種激勵措施,幫助和鼓勵家庭生育,例如將新生兒的現金補貼增加到每月750美元,提高生育治療和卵子冷凍的補貼和托兒援助。 一些私人企業也加入了這項行動,首爾某公司為新生兒提供7.5萬美元的獎金。
但是,目前看,這些措施的效果並不理想。 人口危機的陰影仍在持續加重。 南韓官方預測,南韓的生育率下降的趨勢還沒有停止,預計2024年會繼續下降至0.68。
南韓統計局去年年底預測,南韓的人口將從2022年的近5,200萬人減少至2072年的3,620萬。 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南韓人口將減少至目前人口的一半。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2:24 pm
北京“兩會”接近各地安保升級維穩白熱化
北京人大會堂與天安門廣場路燈柱上安裝的監視器畫面。(2023年10月18日)
北京人大會堂與天安門廣場路燈柱上安裝的監視器畫面。(2023年10月18日)

中國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將於下週相繼召開。隨著「兩會」進入倒數期,各地陸續開啟維穩模式。首都北京對於外來人士實施更為嚴格的安保措施。地方政府採取手段阻止訪民上京。有分析認為,包括異議人士在內的四類人會成為重點監控對象。

還有不到一週時間, 中國全國人大及全國政協會議就要在北京召開。對北京維權人士胡佳來說,在「兩會」期間被強制旅遊已成為常態,但他對美國之音表示,當局至今尚未告知今年的行程安排。
胡佳說:“還是像往年一樣離京,但是現在具體去哪我還不知道,走多久也不知道,走之前的一兩天才能有確切的信息,應該是在3月3日或4日離京,12日之後回來。”

胡佳被當局視為'不穩定因素'
往年每當“兩會”臨近,獨立媒體人高瑜都被當局強制旅遊,但她接受美國之音查詢時,只透露自己“已被上崗”,卻沒有進一步說明會否被國保帶到外地。
胡佳則相信,當局不會讓自己在這個敏感時刻留在北京。
胡佳說:“這些年我到哪裡都屬於『不穩定因素』。不管去哪,那些省會型的城市或一線城市,我都停留不了。譬如說,原來在廣東的時候,廣州、深圳我就去不了,只能說搭飛機到那裡以後就轉乘其他交通工具,譬如坐船去中山。因為如果我留在北京「BO BO 自由城」家裡的話,當年曾發生過BBC(英國廣播公司)、CNN (CNN)去自由城的事件,這是當局所不願意看到的。”
根據胡佳掌握的信息,近日北京各個火車站全面加強安全檢查。外地前往北京的高鐵或火車要進行二、三檢,針對旅客的安檢也明顯升級,除了一般的檢查,還會有職員手拿儀器在旅客全身上下掃描,確保沒有攜帶違禁品。
遼寧丹東維權人士姜家文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形容,地方政府針對訪民布下“天羅地網”。
姜家文說:“所有的交通工具、載具、公車、長途汽車站、火車站、機場、各高速路口、各通往外省市的路口,進來可以,出去要檢查身分證。(通常是)一到兩個現役警察帶兩個輔警挨個派出所輪調去設卡。”
部分訪民不甘上京受阻鋌而走險
對於訪者來說,北京“兩會”是他們表達訴求的珍貴機會。姜家文說,為了打破當局封鎖,他有朋友不惜鋌而走險。
姜家文說:“幾個瀋陽的朋友倒機車,倒私家車到北京的前一站下車,多花錢,有黑車,走小徑。他們有的人翻山越嶺。進入北京後,你不能去(政府部門)填表(登記身份)。你一填表出了大門,地方政府就來了,甚至各個地方政府的信訪局有專門'蹲坑'的。”
八九學運領袖季風去年被北京當局驅逐逼遷,目前身在家鄉貴州。他對美國之音表示,過去大半年他一直受到當局嚴密監控。
季風說:“已經通知我了,兩會期間讓我出去外面玩,叫旅遊吧。他們是為了了解我的行踪。我在我的縣裡面去哪裡都無所謂。我只要一離開我的縣,當局會馬上知道。(被強制旅遊期間)有一個國保會和我同住一個房間,但是他從不看我的手機,我跟誰通話他也不聽。我在網上發什麼內容,如果他們沒有發現我過分,也不打招呼。”
近日盛傳,中國當局重點限制維權律師、法律和歷史學者、異議人士和上訪維權人士等四類人出境。季風相信,「兩會」期間,他們會成為當局的監視焦點。
季風說:“一個是709(受害律師),周世鋒、王宇、包龍軍等都是我的好朋友;第二類包括了我的好朋友(清華大學法學院前教授)許章潤;第三類是異議人士;第四類是請願的維權人士。”
上海、成都、湖南等地素來被視為當局的維穩“重鎮”。接受美國之音專訪的上海退休教師顧國平形容,自己是當局維穩的“重中之重”。
顧國平說:”我的手機這段時間特別敏感。只要有人打電話給我,馬上後面就是要監聽。電話只要一響就會有很大回音,而且裡面有雜聲。為什麼?因為旁邊還有個人在聽,聽我們對話。原先當局會派幾個人在我樓下看著,因為現在沒有那麼多人,他就委託了我們的物業門衛。只要我一出去,門衛就會以電話通知他們。”

上海當局在外島設立拘禁訪民場所
顧國平說,有理由相信,中國國家信訪局和中國公安部有系統地掌握了全國訪民的資料,不排除當局是以顏色把訪民分類。
顧國平說:“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綠色的、一個是黃色的。紅色的是重點穩控對象。綠的就是一般的穩控人員。黃的就是最低一檔的穩控人員。一般的穩控人員到哪裡去都不受影響。我是排到最高一檔。若是重點人員的話,只要在北京的哪裡碰到警察,被他查看身份證,他就要把你交到駐京辦去了。”
據了解,上海的訪民、維權人士被當局截訪後,部分會被送到遠離市中心的長興島、崇明島。
顧國平說:“因為這兩個地方交通不方便。若送到長興島、崇明島的話,他們(他們)只有一條道可以回來。它們(當局)把你送到這個島上就是讓你知道, '你沒法逃走』。(訪民、異議人士)一般住在農家樂,部分地方會派出兩三個警察,然後配備五、六個保安。它是24小時監控的。”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於3月5日開幕;中國全國政協第十四屆二次會議定於3月4日召開。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2:19 pm
中國修訂《保守國家秘密法》 寒蟬效應“莫談國事”
中國兩會期間警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巡邏。(2021年3月8日)
中國兩會期間警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巡邏。(2021年3月8日)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7日通過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不僅將監管範圍從國家機密延伸到工作秘密,還嚴格管制涉密人員離職後的就業及出境。對此,分析家認為,中國的保密法趨於嚴苛又模糊,將加劇寒蟬效應和中國法治的不透明度,尤其為在華外商帶來營運上的重大挑戰。
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0號主席令予以公佈後,將自今年5月1日起實施。
中國官媒新華社2月28日引述國家保密局負責人的說法稱,此次修法是為了應對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科技的日新月異等中國在保密工作上所面臨新問題、新挑戰,而有必要對保密法進行修改完善。
該保密局負責人表示,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修訂後的保密法總則新增一條條文:「對在保守、保護國家秘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以鼓勵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修訂版保密法擴大「秘密」定義
修訂後的新法對於「秘密」的認定及涉密人員的管控也有著墨。
據央視報道,國家機密及其保密層級的具體範圍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單獨或會同有關中央機關規定,軍事方面的保密事項範圍由中央軍委規定。此外,涉密人員離職、離職後,在「脫密期」內不得違反就業規定和出國,就算過了脫密期也必須繼續履行保密義務。對於違法者,其單位、機關應通報同級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採取處置措施。
根據該法附則,機關、單位履職時,若獲取“不屬於國家秘密、但洩露後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的事項”,將依工作秘密管理辦法,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該法未明確定義何謂“工作秘密”,但依《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解釋,則是“除國家秘密以外的,在公務活動中不得公開擴散的事項;一旦洩露會給本機關、單位的工作帶來被動和損害。”

「工作秘密」入法究責備加劇寒蟬效應
位於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此次修法最大的影響正是隱藏在附則中、不起眼的“工作秘密”相關規範。
王宏仁指出,“工作秘密”的認定範圍過於廣泛,即便不涉及國家機密的一般行政機關人員,若事後被認定,其所取得的數據對中國政府造成“不利的影響”,恐遭刑責或處罰,這將引發寒蟬效應。
王宏仁說:「你會覺得,這個國家(中國)已經變成秘密警察國家,言論自由的範圍已經被縮限到沒辦法判定,我到底該講什麼或不該講什麼,最後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要講。」
王宏仁分析,保密法未明確界定機密,將讓更多公務員更害怕禍從口出,屆時,除了新聞工作者問不到事實真相,學術交流也難以進行,尤其未公佈具體的脫密期限,更令人擔心會動輒得咎。
他說,更大的影響是,保密法雖不像2023年7月通過的《反間諜法》一樣直接劍指在華外商,但無人能確定部分涉及國家經濟狀況或投資環境的資料會不會事後認定為秘密,在這個前提下,外商人員想再透過中國金融體系或商務、行政單位譫詢相關訊息,恐將遇到很大的阻礙。
王宏仁說,這項修法再次驗證,習近平要的不是言論開放的自由經濟,而是國家安全至上,並防範西方的情報蒐集,因為這對一黨獨大的執政者而言,內部秘辛越少人知情,他越有安全感、更能鞏固政權。

保密法兩次修訂反映中國對外關係起伏
在台北的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則指出,中國1988年制定《保守國家秘密法》是基於經濟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為吸引外商所提供的法制規範。2010年首次修訂則基於中國崛起後,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強化與外部的連結時,也必須就國家秘密的管理做出調整。
他說,反觀這次二度修法,是中國陷入經濟疲軟、國際聲望下滑的窘境,因此,習近平某種程度上也是藉由修法來對內詮釋外商逃離中國的理由,官方希望民眾相信,外商數減少可更確保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經濟環境惡化。但中國的法治環境對外商越來越不友善的後果恐讓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加內縮、內卷。
中國官方對於是否將工作秘密列入修法範圍,早在草案徵求意見階段,雖出現不同意見,但最後仍取得要納入規範的共識。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駱源在2月28日通過的人大常委會報告中直指:「有的常委委員、部門、地方、全國人大代表和專家提出,工作秘密不是國家秘密,但實務上大量存在,應予以規範,加強管理”,基於此共識,才將工作秘密的相關條文納入保密法的附則。
「獲準辭職」 秦剛人大任免案引熱議
除了保密法的增修,作為下周全國兩會的預先暖場,全國人大常委會本次會議的另一項重點議程是透過相關任免案,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會議公報所明載的「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接受秦剛辭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
秦剛去年7月遭免去外交部長職務,10月又被免去國務委員一職,官方用詞都是“免職”,但這次的說法卻是接受他“辭職”,與同一份公報中的其他任免案大相迳庭,包括解放軍中部戰區副司令李志忠等多人都是被「罷免」人大代表職務。
數月來,行蹤成謎的秦剛一再被傳是因為外遇、間諜等罪而中箭落馬,甚至還傳出他的死訊,因此,人大公報用詞隨即在網上引發熱議。有微博網民認為,這是官方暗示秦剛“尚在人間”;香港《星島日報》則分析稱,這可能代表他“平安著陸”,未被認定違法。
對於相關傳聞,中國官方一向未做出任何澄清或評論。
至於去年10月也遭免去國防部長一職的李尚福,因未出現在這次的去職名單中,所以他仍保有全國人大代表身分,但他的另一個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身分已於2月26日在中國國防部的網站中除名。
分析家說,外界原先預期李尚福的中共中央軍委一職,按規定,應在中共的20屆3中全會上予以罷免,然三中全會遲遲未開議,李尚福就直接被免職,引人側目。
旅居加拿大的油管(YouTube)時政頻道博主公子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這符合習近平近年用人越來越具隨意性、無視體制的特徵。
公子沈說:「這正說明了,習近平的大權獨攬、定於一尊,已經可以隨意地進行任何的人事任免,不經過任何的司法(行政)程序,這(情形)過去也有(過),但是可能還受限,現在是更加明顯,他可以隨意為之,沒有任何的阻礙了。」
全國兩會前官員以書面述職向習近平表忠
全國兩會前的另一個暖場秀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等相關人員向總書記習近平的書面述職。
根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習近平在審查他們的述職報告後,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雖然中共官員向習近平書面述職的規定始自2018年,中共19大後就每年執行,但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2月24日的報道分析,今年不同於往年的是,中國處於經濟下行困境,且習近平整肅軍隊、掀起黨內、軍中鬥爭尚未止息的氛圍下,這樣的書面述職多了一點中共高官向最高領袖「表忠輸誠」的意味。
對此,國策研究院的王宏仁認為,習近平也藉由書面述職來確認官員們完全了解他的指示,以便在兩會前做最後的人事調整。
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的吳瑟致則認為,這凸顯出習近平開展第三個任期以來,面對黨內不滿的聲浪及習家班內部的爭寵、鬥爭,仍有不安全感,也無法完全信任部分政治局委員。
吳瑟致告訴美國之音:「他(習近平)強調述職,某程度上也透過這個動作殺雞儆猴。就是說,雖然去年有一些人事的變動,或者是他對軍隊的一些壓力,但是,黨還是他說了算。”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1:56 am
港府廢棄房屋交易額外稅款的“辣招” 提振疲軟房市
香港居民在一處住宅建築工地前排隊上巴士。(2024年2月27日)
香港居民在一處住宅建築工地前排隊上巴士。(2024年2月27日)

香港當局週三(2月28日)宣布全面取消對房屋交易徵收的額外稅款,提升虛弱的作為經濟主要支柱之一的房地產業,助力今年預期的2.5%到3.5%的經濟增長率。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週三在立法會公佈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宣布即日起撤銷所有限制措施,所有住宅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
香港房市自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出現上升浪潮,香港政府為遏制不斷飆升的房價,自2010年起陸續向房屋交易徵收各種額外稅款,也就是港人通稱的“辣招”。
這些限制措施主要是提高房屋買賣稅,以及額外徵收境外人士購屋稅款,其中大陸民眾受影響最大。

但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北京強推“港版國安法”,摧毀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及港人自由,觸發數以十萬計的港人加入移民潮;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港府迫於北京壓力實施全面封控,使香港經濟愈來愈不景氣;外加美國和中國關係日益惡化等因素,香港房價自2022年開始下跌。
中央社報道,最新官方資料顯示,目前住宅價格較2021年9月下跌了23.03%,回到七年前水準。
港府去年已將額外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稅率減半,兩者由15%減至7.5%。
除全面「減辣」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宣布多項惠民措施,以減輕各行業和市民面對的經濟壓力,包括減免市民薪俸稅,上限為港幣3000元,估計有206萬名納稅人受惠。
路透社報說,與「減辣」相呼應,香港金融管理局也調整了房地產房貸的規定,包括提高購屋人及投資者可以藉貸的最高上限。
報告引述分析說,港府的最新措施可以刺激市民和海外人士購買自住房屋,吸引投資者重返香港的房地產投資市場。
受利多消息的刺激,恆生地產分類指數(HSNP) 週三一度激增超過2%,不過收市時仍下跌0.6%,但恆生指數整體下跌了1.5%。
報告引述市場分析說,相信在短期內,港府的「減辣」措施將刺激交易額、促進房地產市場復甦、恢復市場信心,並穩定房市價格。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1:39 am
VOA國際60秒:2024年2月28日

1. 以軍星期三襲擊了在黎巴嫩的真主黨目標回應飛彈攻擊

2. 希臘在星期三的大規模罷工擾亂了運輸服務

3. 南韓醫生星期三遊行到首爾總統府抗議醫學院招生名額增加 2,000 名的決定

4. 印度恰蒂斯加爾邦中部鐵礦業者星期三說礦場發生山崩,造成4死2傷

5. 印尼總統維多多星期三向國防部長蘇比安托授予榮譽四星上將軍銜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1:03 am
從違約到清盤呈請 碧桂園似乎在重蹈恆大覆轍
碧桂園在天津開發的住宅區建築工地。(2023年8月18日)
碧桂園在天津開發的住宅區建築工地。(2023年8月18日)

中國大型地產開發商碧桂園週三(2月28日)發佈公告,對香港上市公司遞交法院的清盤呈請表示堅決反對。這是繼中國恆大集團上個月被香港法院勒令進行資產清算之後又一家中國大型房企進入清算的法庭抗辯程序。這對北京當局恢復房地產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復甦的努力可能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遞交清盤呈請的公司是總部設在香港的建滔化工集團的子公司永恆信貸有限公司。清盤所涉及的是碧桂園拖欠永恆信貸約2.05億美元的貸款。為此,永恆信貸於週二向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提出了清盤呈請。
中國媒體第一財經說,依據清盤條例,如果碧桂園最終因呈請而清盤,在未獲得高等法院認可令的情況下,碧桂園在起始日期或之後作出的任何股份轉讓將屬無效。
碧桂園公告內容說,「本公司將極力反對呈請。」碧桂園也表示,呈請的提出並不代表呈請人能成功對碧桂園進行清盤。碧桂園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保護公司合法權利。
香港高等法院已將呈請的首次聆訊日期定為2024年5月17日。路透社說,建滔集團沒有立即對此事發表評論。
碧桂園在香港股市的股價週三下跌了12%,遠高於恆生指數當日0.27%的跌幅。在過去十二個月裡,碧桂園的股值蒸發了70%。
這次的清算呈請可能會再次加深購屋者和債權人對中國房地產債務危機的擔憂。最近一個時期,北京當局為恢復人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再次推出了不少力度更大的舉措,例如降息、取消購房限購、將房地產市場政策制定權交給地方政府、責令六大國有銀行給優質房地產項目(進入“白名單”的項目)提供貸款。
房地產市場在中國GDP中佔比高達1/4到1/3,其相關的主要產業多達60多個。路透社說,如果碧桂園遭到清算,這勢必會加劇房地產危機,給境內貸款機構帶來更大壓力,並可能推遲房地產市場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復甦前景。
從2021年開始,中國監管部門對房地產業的超高槓桿經營方式展開整頓,切斷了這些企業賴以生存的商業貸款。這個行業長期存在的債務問題迅速爆發。一個又一個地產開發商發生了債務違約,其中有不少已經啟動或正在啟動債務重整程序,以避免面臨破產或清算程序。
新加坡金融研究公司CreditSights分析師尼古拉斯·陳(Nicholas Chen)表示,透過提交清算申請,債權人正在向違約開發商“施加壓力”,要求其製定有意義的重組計劃,否則將面臨被清算的風險。
路透社引用分析師尼古拉斯·陳的話說,「如果(碧桂園)遭到清算,鑑於離岸債券持有者的結構性從屬地位以及開發商的大部分資產都在境內,我們懷疑離岸債權人可能無法收回多少收益。」
碧桂園的債務重組進程的勢頭最近幾週明顯加強,它的110億美元的海外債務已經被視為違約,如果清盤呈請會讓其他債權人在和解問題上產生猶豫的話,那麼這將會為碧桂園的債務重組增加新的困難。
根據路透社報道,碧桂園已聘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和美國盛德律師事務所(Sidley Austin)為顧問,檢查其資本結構和流動性狀況,並製定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碧桂園在公告中表示,「各方堅信,公司清盤是各方皆輸的結果。公司將持續與主要境外債權人團隊積極協商溝通協作,以尋求最優解決方案。」去年10月,碧桂園有一筆
1500萬美元的債券票息到期未能支付,構成違約,該公司為此成立了一個由國際債權人組成的所謂臨時債券持有人小組商討解決方案。目前尚不清楚這個重組談判是否有任何進展。
截至2023年6月底,碧桂園的負債總額為1.36兆元人民幣(1,889億美元),接近其1.43兆元人民幣的總資產。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0:18 am
港府就基本法第23條國安立法諮詢期結束 外界擔憂國安定義含糊被裝入口袋
香港尖沙咀的監視器及維多利亞海灣對面的香港島(2020年7月28日)
香港尖沙咀的監視器及維多利亞海灣對面的香港島(2020年7月28日)

香港當局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所謂諮詢民意期星期三(2月28日)結束。香港的商界和媒體擔心,在中共當局強推的「港版國安法」摧毀香港「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後,有關國家安全的新的23條立法將進一步侵蝕香港僅存的公民自由。
美聯社報導說,批評人士表示,新的23條立法將使香港的司法系統越來越像中國大陸。而商家和記者則擔憂有關國家機密概念廣闊的條款可能將他們的日常工作面臨法律上的風險。
但是,港府辯稱,新的立法只影響「不忠」的少數市民。
評論者認為,香港基本法第23條的用意是促使香港本地立法,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2002至2003年期間,有關第23條《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的立法過程在香港引起巨大爭議,引發50萬港人七一大遊行抗議,及親北京的建制派內部分裂,由董建華任特首的特區政府無望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支持,最終放棄。
在北京2020年6月底強推「港版國安法」後,香港民主派作為反對派的異議聲音被剷除,立法會完全由親北京的建制派主導。外界預計,近乎淪落為北京和港府橡皮圖章的立法會將順利通過有關第23條的國家安全立法。
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數以百計主要的政治活動人士要么被逮捕監禁,要么逃離香港,包括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在內的幾家親民主的媒體被查封,大型的抗議示威活動基本絕跡。
報道表示,「港版國安法」主要針對政治上活躍的港人,但是商家和媒體記者擔心,23條新的立法可能將更多中國大陸式的監控和審查引入香港。
報道引述一位在港的研究人員的話說,香港的許多公司擔心新的立法可能影響它們處理經濟數據或獨家研究。
報告說,一份公開的諮詢文件建議對非法洩露國家機密進行刑事起訴,聽起來與中國大陸使用的有關機密的廣闊定義相同,包含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領域。
港府在回應美聯社詢問的電郵中稱,新的立法針對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人,並表示一般的商人、個人、組織和媒體將不會不經意地違犯該法。
香港德國商會會長約翰內斯·哈克(Johannes Hack)對美聯社表示,新的立法可能改變民眾對香港在中國地位的看法。商家要遵守涵蓋廣闊的國家機密的新定義的成本可能導致投資流向香港以外的地區。
香港歐盟商會表示,將研究第23條立法的諮詢文件。香港美國商會說,仍在聽取會員的觀點。

報導說,香港主要的媒體權益組織香港記者協會在向港府提交的意見書中說,所有參與這個月的一個民調的成員都感到,新的立法將損害新聞自由,90%的成員說這種損害將是重大的。
香港記協說,廣闊而含糊的國家機密定義將令記者對什麼構成危害國家安全難以做出正常的判斷,令工作極為具有挑戰性,可能阻止媒體進行報道。
記協也對一個建議將與外國勢力合作發布「誤導性」陳述,可能有意或疏忽性地危害國家安全列為「間諜」表示憂慮。記協擔憂外國公共媒體機構,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或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及其員工可能被歸類為「外部勢力」。
印度的OP金達爾全球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JGU)的法律及國際事務教授邁克爾·戴維斯說,新立法條文的含糊性可能散佈對明確禁止行為之外的恐懼。當法律條文很含糊時,公眾可能不知曉什麼是被禁止的,直到有人被起訴為止。
他批評說,諮詢文件表明,港府意圖接受幾乎所有的在中國大陸使用的具有深遠影響的國家安全概念。
報道表示,在過去一個月,港府向駐港外交官、商界領導人以及專業團體介紹了新的立法,試圖緩解他們的憂慮。港府官員常援引2019年下半年的大規模街頭抗議示威作為需要新立法的理由。
香港特首李家超(John Lee)先前曾說,在諮詢期內收到的多數回饋都是支持新立法的。
路透社通報說,23條新的立法的引入正值國際社會廣泛批評中國對自由及異見的鎮壓加劇,而香港試圖改善其形象及經濟狀況之際。
報道表示,一些律師和活動人士說,新的立法將表達自由等基本的人權刑事化。
包括香港監察在內80個公民組織在一封聯合公開信中說,「許多建議的條文含糊,將民眾和平享有的人權,包括結社、集會、表達及新聞的自由刑事化。」另據中央社報道
,香港僅存的少數泛民主派組織之一的社會民主連線2月27日發表聲明,強調在基本法23條立法之前,應先推行基本法保障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雙普選”,由港人決定立法內容。
此外,主管香港事務的北京官員夏寶龍近日在香港會晤了香港兩個律師會的代表。有代表向夏寶龍反映,香港社會對基本法23條立法有不同看法,希望條文在維護國家安全之餘,可以平衡市民受基本法保障的權利。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10:12 am
香港財政預算案紓困大幅”減甜” 耗逾1.4億美元每月放煙火 基層市民感失望
多名參與財政預算案直播會的香港基層市民,高舉”嬲嬲”(不高興)表情紙牌,對俗稱”派糖“的紓困措施大幅”減甜”表達不滿。(美國之音/湯惠芸)
多名參與財政預算案直播會的香港基層市民,高舉”嬲嬲”(不高興)表情紙牌,對俗稱”派糖“的紓困措施大幅”減甜”表達不滿。(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三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疫後經濟增長不似預期、賣地收入大幅減少等因素影響下,錄得超過13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比估算增加87%。面對財赤俗稱“派糖”的紓困措施大幅“減甜”(指減少紓困措施),連續3年派發的消費券“清零”,薪俸稅寬免額減半。不過,紓困措施大幅“減甜”的情況下,卻耗資超過1億4千萬美元每月放煙火,大搞“盛事經濟”希望吸引更多旅客。有基層團體舉行財政預算案直播會,現場市民對紓困措施大幅“減甜”,高舉“嬲嬲”表情紙牌表達不滿,有年長市民表示,對未來一年“肯定好失望”。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7:09 am
拜登團隊進駐TikTok被批准雙重標準專家呼籲國會立法跟進
抖音海外版TikTok標識
抖音海外版TikTok標識

美國總統拜登的競選團隊本月進駐「抖音」海外版TikTok,許多呼籲禁用這款應用程式的美國國會議員批評拜登置國家安全於不顧;與此同時,中國官方媒體也發文諷刺拜登在TikTok的使用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

分析認為,拜登團隊開設TikTok帳號,是為了爭取年輕選民支持,也同時凸顯了美國決策者在缺乏立法的不利條件下管制TikTok的不易。

拜登使用TikTok挨批中國官媒也指“雙標”

拜登尋求連任的官方競選團隊2月11日開通了TikTok帳號,引發共和黨議員的強烈譴責。包括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傑瑞·莫蘭(Jerry Moran)、約翰·巴拉索(John Barrasso)、瑪莎·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里克·斯考特(Rick Scott)以及喬許·霍利(Josh Hawley)在內的十多名國會參、眾議員2月20日發表聯名信,呼籲拜登刪除TikTok帳戶,「公開承認TikTok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

拜登於2022年簽署法案,禁止美國聯邦政府有近400萬名員工在官方設備上使用TikTok。此。批評者說,拜登團隊開通TokTok帳號的做法與美國政府在這問題上的立場自相矛盾。

國會議員在公開信中質疑:“如果連一國統帥也使用這一應用程序,聯邦政府要如何向美國人警告它的風險?”

對拜登團隊加入TikTok感到擔憂的不隻共和黨人。民主黨資深參議員馬克華納(Mark Warner)先前也曾經表達對TikTok引發的國家安全關切以及拜登競選團隊使用這一短視頻平台的不滿,稱「對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有點擔心。 」

直到去年夏天,拜登競選團隊都一再表示,沒有進駐TikTok的計畫。分析認為,拜登團隊最終選擇加入,是為了吸引該平台上的眾多年輕選民。年輕選民往往壓倒性地倒向民主黨一邊,是民主黨人在選舉中渴望鞏固的關鍵票倉之一。

拜登競選團隊副總監羅布·弗萊厄蒂(Rob Flaherty)對美國網路新聞媒體WIRE D表示:「我們正處於民眾對這場競選關注的新階段,我們希望確保我們在盡可能多的地方能接觸到民眾。”

TikTok公司執行長周受資上月底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表示,目前約有1.7億的美國人在使用TikTok,這已經超過美國總人口的一半。這一平台是美國Z世代(指1996—2010年出生的一代)的主要新聞和資訊來源。皮尤民調顯示,30歲以下的美國成年人,約有三分之一「經常性地從TikTok了解新聞」。

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 Group)負責中國與技術政策的副合夥人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透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表示:「拜登競選團隊決定使用有爭議的中國社交媒體應用TikTok來幫助向年輕選民傳達總統的信息,這是在明確承認——至少在目前——選舉政治壓倒了對該應用涉嫌國家安全問題的任何擔憂。”

中國官方媒體也拿拜登團隊加入TikTok做文章。中國國家文局領導的中國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21日發表署名文章,指責美國在TikTok使用問題上採取「雙標」。文章說,美國政客對有中國背景的社交媒體TikTok“愛恨交織”,一方面指責與中國政府存在關聯,另一方面,“作為政治信息傳播的有效工具,TikTok的影響力又不可忽視”。

TikTok的三大問題

TikTok的國際運作與其北京母公司字節跳動的聯繫,讓美國決策者和政策分析師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對TikTok格外關注。這些安全問題涉及多個層面,在某些媒體報告中有時被混為一談。

根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下屬的「數位鑑識研究實驗室」(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Lab)梳理,TikTok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中國政府可能有能力獲取美國TikTok用戶的數據,侵犯美國公民的資料隱私;其次,TikTok用於篩選和推送視訊的演算法不透明,中國政府或許可以影響TikTok在美國的演算法(也就是視訊推薦機制);另外,中國也可能利用TikTok向美國受眾推送特定內容,影響美國國內輿論。

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曾在2022年對美國國會表示,TikTok在美國的運營可能帶來國家安全問題的「擔憂」。他表示,中國政府可能控制TikTok的內容推薦演算法,操縱這項平台上的影片內容,並警告中國政府一直擁有取得TikTok用戶資料的能力。

美國前高級情報官員、中國情報事務專家尼古拉斯·埃菲迪米亞德斯(Nicholas Eftimiades)批評說,在政治利益與國家安全之間,拜登政府選擇了政治利益。

埃菲迪米亞德斯對美國之音說,中國認為戰爭沒有界限,對TikTok的利用就是信息戰的一種:「拜登政府很清楚這一點……但選擇為了確保贏下選舉,將國家安全放在次要位置——老實說,這非常令人失望。”

並未違反任何規定

不過,拜登競選團隊加入TikTok,並未違反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有關禁止員工在政府設備上安裝和使用TikTok的禁令。拜登的助手錶示,拜登本人不會加入該平台,其政府中的其他人也不會,拜登在TikTok上的「BidenHQ」帳戶將完全由競選團隊運營。白宮本月重申,有關禁止在政府設備上安裝使用TikTok的命令仍然有效。

大西洋理事會數位鑑識研究實驗室民主與技術計畫主任羅斯傑克森(Rose Jackson)認為,美國國會議員和中國官媒對拜登競選團隊加入TikTok的抨擊有欠公允。

她說,由於立法的缺失,美國的數位媒體生態中對使用者的隱私保護並不完善,TikTok被中國利用因而形成的安全隱患,在其他平台也同樣存在。

專家說,若要全面規範社群媒體平台在保護用戶資料隱私方面的做法,只有從聯邦層級進行立法才能解決。但目前,除了在聯邦政府層級在官方設備上禁用TikTok以外,美國關於限製或禁止TikTok在全國運作的立法工作步伐緩慢。

傑克森對美國之音說:「現實是,美國的政治體系目前很奇怪,國會必須採取行動改變這些現實,解決(社媒平台安全)脆弱性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他們(國會議員)不願意這樣做。但我認為拜登政府已經明確而直接地呼籲國會解決這其中的一些問題。”

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沃納參議員和共和黨黨鞭、來自南達科他州的聯邦參議員約翰·圖恩(Sen. John Thune)去年3月聯合提出《限制法》(RESTRICT Act) 。法案已經得到了白宮的支持,但是否能在國會通過還是個未知數。

該法案將建立一個基於風險的程序,以應對與「外國對手」有關的資訊和通訊技術產品構成的威脅,並針對「涉及對國家安全構成不當風險的外國資訊和通訊技術」的各類交易,賦予商務部長「審查、阻止和緩解」(review, prevent and mitigate)的權力。也就是說,如果《限制法》成為法律,美國商務部長將有權對TikTok下禁令。

傑克森說:「總的來說,如果我們實事求是地看待這個世界,他們(拜登當局)正在做他們能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在這個互聯網上,許多人在這個空間裡交流,你想成為領導人,就不能拒絕與那些你想領導的公眾進行接觸。”

TikTok國安風險問題,專家意見不一

另外,拜登團隊使用TikTok是否為國家安全造成了潛在風險、是否為北京滲透美國選舉開了後門,在這個問題上,專家的見解並不一致。

美國前情報官員埃菲迪米亞德斯說:“TikTok掌握著TikTok成員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等所有信息。中國政府在他們想要的任何時刻都可以獲得這些信息。”

喬治亞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學院網路政府管理計畫的一篇研究報告說,TikTok收集的數據,只有來自那些直接參與國家安全活動、並以暴露敏感資訊的方式使用TikTok的用戶,才具有情報價值。報告說,這樣的風險可以源自於任何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使用,而不僅僅是TikTok。

大西洋理事會的傑克森說,這項威脅被誇大了。她說:「事實上,我並不擔心(競選團隊的)社群媒體經理在TikTok上發文會帶來某種國家安全風險。」她說。

傑克森說:「在這件事上批評拜登的人也在批評TikTok本身,但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個安全的資訊空間,並解決實際的國家安全問題,那麼在競選活動不在TikTok上發文根本無法解決任何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不誠實的論點。”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6:43 am
專家:中國利用金門快艇事件侵蝕台灣管轄權 台灣若無強力軍事存在或給予中國更多操作空間
台灣金門島港口的漁船。(2024年2月21日)
台灣金門島港口的漁船。(2024年2月21日)

台灣與中國持續因一艘中國快艇在金門海域拒檢翻覆導致兩名中國公民溺斃關係緊張,台灣官員稱,五艘中國海警及海監船星期一(2月26日)進入金門週邊禁限制水域後由台灣海巡人員廣播驅離。有專家認為,中國正在「侵蝕」台灣對其領水的控制權,雙方發生對抗的風險正在增加,儘管台灣政府目前由海巡署處理事件的決定尚屬明智,但缺乏更強力的軍事存在反而可能給中國更多操作空間。

台灣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星期二(2月27日)在立法院列席質詢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一艘中國海監船及四艘中國海警船星期一進入了金門附近的禁限制水域,經過台灣海巡單位前往探查後以廣播驅離。

「我們所做的就是查探性的作為,我們會去廣播,希望他們能夠離開,」管碧玲說,她認為中國的作為「政治的含義非常的高,那當然是一種宣示主權的形式。 」

中國擴大執法的目的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非常駐研究員善學(Thomas Shattuck)在接受美國之音(VOA)電郵採訪時說,北京正在利用此事件合法化對金門海域的管轄權。

「北京經常利用引人注目的事件,通常是政治訪問,來進一步限制台灣的主權並常態化它自己對部分台灣水域的管轄權,」他說,針對兩名漁民喪生的反應就是一個例子,北京試圖以此來擴大它的執法存在以宣示它是一個負責任的行為體,「但是它的目標是要常態化它對金門部分地區的執法管轄權,」他說。

儘管中國軍機、軍艦不斷侵擾台灣週邊、海域,並以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甚至使用高空氣球越過台灣上空進行所謂的「灰色地帶」施壓行動,但曾以富布萊特學者身分在小金門教過一年英語的善學認為,這次快艇翻覆事件引發的後續發展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應。

不發一彈擠壓台灣

「金門事件只是北京工具箱裡用來不發一彈擠壓台灣的又一次反應。我認為這個事件的效應有可能比違反防空識別區及高空氣球的飛行來得更大,因為它直接使兩邊的海警、海巡彼此有近距離接觸,它也因登船檢查增加一般民眾的危險。如果這種情形在其他地方也常態化,那將對台灣控制自身水域的能力遭到巨大的影響,”善學說。
目前是美國賓州大學佩里全球秩序計畫高級專案經理的善學說,在台灣就要面臨新舊政權交接的時刻,蔡英文總統已經盡其所能地處理這個事件,因為她不會想要在卸任前“製造一個巨大的危機。”

「現在將此事交個海巡署處理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這是一個試圖減少緊張局勢的姿態,不過它也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因為沒有更強大的軍事存在反而會給中國更多操作空間。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就會見到那個效果。”

台灣須表態將保護主權
對於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就要在5月上任,在確保台海地區維持和平穩定方面賴清德及其團隊應該發出何種信號?華盛頓是否也有能扮演的角色?善學說,賴清德關於與北京對話持開放態度的表態是在發出正確的訊號。

「在中國各種施壓作為下,它使台北看來更像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行為體。台北應該繼續發出穩定的信號說,它會保護自己的主權和公民不受中國越權,」他也認為,華盛頓必須在台灣面對類似這次金門事件的議題上持續大聲做出支持台灣的聲明。
「另一個訊號應該是美台海警合作協議的發展,情況已經越來越清楚,這將是跨海峽緊張局勢的下一個階段,」他說。

侵蝕台灣管轄權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與戰爭研究所(ISW)2月23日發行的最新一期《中國-台灣週報》(China-Taiwan Weekly Update)說,中國海警宣布要常態化對台灣管轄的金門島的巡查,“常態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洋執法將侵蝕台灣對其領水的控制,而且增加中國與台灣海洋執法上發生對抗的風險。”

《週報》指出,在21日三艘中國海警船進入馬祖附近限制水域後前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即猜測,“是否澎湖島會是中國海警的下一個目標”,而此一可能性將影響到台灣預先偵測中國侵台軍事準備的能力。

蔡正元21日在網路訪談節目中表示,中國海警的最終目標是台灣本島,中方先宣示沒有台灣所說的禁限制水域,接著再到附近水域執法,再來是阻止台灣在當地執法,接下來可能再擴大到澎湖,最終目標則是台灣本島。

《週報》說,澎湖列島位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海峽中線東邊,大約在金門島東南方140公里左右,「澎湖列島因台灣在當地有牢固的軍事存在,並且能預先偵測並回應中國的軍事活動而具有戰略重要性。該列島在台灣海峽的地理位置,使它們成為中國未來對台灣發動入侵時一個具有價值的潛在集結地點。”

執法個案被政治化

2月14日,一艘中國籍快艇因闖入台灣金門的禁區水域,在拒檢逃離時翻覆,造成兩名中國公民死亡,中國國台辦隨即宣稱廈金海域“不存在禁止、限制水域” ,中國海警也宣布,將在廈金海域加強巡查,並登檢了一艘金門的台灣觀光遊輪,引發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所稱的、台灣民眾的「恐慌」。

管碧玲在週二的媒體聯訪中也表示,台灣很不樂見發生此一執法個案,過去曾經有過類似案例,但中方這次“卻把它綁在這樣的一個政治的作為之中”,這不只是台灣人民所不樂見,也引起國際間的高度關注。

她還說,「這是中國企圖把釣魚台模式帶到金廈水域。那其實釣魚台模式我們是非常、非常不願意接受的,以釣魚台來講,2023年中國在釣魚台它是高達352天都用這樣的方式在宣示它的主權,但是我們希望中國這一次這樣的一個連結對所有的家屬來講也都是不公平的。”

釣魚台是指東中國海一群無人居住的小島,日本稱為尖閣列島,中國稱為釣魚島及附屬群島。該島目前由日本控制,中國也聲稱擁有主權。中國海警船經常駛入該島附近水域。

管碧玲說,目前台灣與船難家屬代表仍在金門談判後續處理事宜,她希望談判能回到個案及家屬的人道考量,「趕快讓死者能夠安息,家屬能夠安心。」她說,台灣方面釋出很多善意,希望雙方能盡快達成共識。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6:37 am
以色列人看中國海軍中東水域護航的背後玄機
2023年10月4日一艘中國海軍軍艦出現在南海有爭議的海域
2023年10月4日一艘中國海軍軍艦出現在南海有爭議的海域

中國派遣軍艦前往中東水域執行護航任務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廣泛關注。分析家指出,中國的這項行動涉及世界大國在中東的利益競爭。

新華社報道說,中國派遣解放軍海軍第46批護航編隊上週啟程前往亞丁灣和索馬利亞海域,接替第45批護航編隊在那裡執行護航任務。這隻遠洋艦隊包括飛彈驅逐艦焦作號、飛彈護衛艦許昌號以及綜合補給艦洪湖號,搭載兩架艦載直升機和數十名特戰隊員,各類官兵共700餘人。此舉正值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對過往商船發動襲擊引發緊張局勢之際,中國商船也曾遭受胡塞襲擊,促使一些公司使用明顯標誌表明中國商船的身份。中國曾批評美國領導的對也門的空襲,但卻沒有譴責胡塞人對商船的攻擊,觀察家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在商業利益和地緣政治考量之間尋求平衡的戰略。

以色列國土安全專家:中國是紅海危機的最大苦主

國際反恐研究所(ICT)的高級研究員、以色列賴西曼大學(Reichman University)教授伊利·卡爾蒙博士(Dr. Ely Karmo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自從也門胡塞組織開始攻擊路經紅海的商船以來,中國其實是最大的苦主之一。

「中國政府在一月底曾要求德黑蘭出手管理胡塞組織,讓他們停止攻擊中國船隻,但對於伊朗及胡塞組織來說,很難不誤傷中國商船。所以,中國這次派遣軍艦的動作,與胡塞的攻擊有直接關聯。而即使美英空軍聯手空襲了也門的多處導彈發射點,但胡塞組織的攻擊似乎還是不為所動。”

同時,美國攔截了伊朗運送給也門的兩艘武器運輸船隻,發現船長的手機顯示他們與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有直接的聯繫。

中國軍艦護航由來已久

中國派遣海軍軍艦進行遠洋護航已經行之有年。早在2008年,中國首次派出軍艦護航以防禦索馬利亞海盜。去年12月,當社媒上有消息說中國軍艦在紅海拒絕救援外國船隻時,中國外交部立即出面加以駁斥,指責說這是虛假信息,企圖抹黑中國軍方,挑釁相關國家與中國對立。一月下旬,一家中資航運公司稱,中國海軍已開始為其提供護航,為該公司5條前往紅海不同港口的貨輪提供了安全保護。

卡爾蒙博士認為,中國最近更新的護航行為,一方面是為了壓制胡塞組織,另一方面,也是在挑戰美國和西方的勢力。

「由於美國、法國和中國都在吉布地擁有軍港,因此美中雙方也在進行尋找解決方案的討論,畢竟在商業航線上,大家都受到影響,,」他補充道。

中國護航符合自身利益和各方預期

以色列國土安全專家肖爾‧謝伊博士(Dr. Shaul Shay)是賴西曼大學ICT研究員,也是政策與戰略研究所(IPS)的研究主任。他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在吉布地有軍事基地,目前的護航行為不僅符合中國本身利益,也符合各方的預期。

「當我們審視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時,亞丁灣、阿拉伯海及紅海區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海運航線,直通蘇伊士運河。因此在胡塞之亂的前提下,中國的做法並不令人驚訝。然而其中也隱藏了一個重要的意圖,那就是中國在這個區域是有利益需要保護的,儘管胡塞組織早就在上個月就宣布,中國和俄羅斯的船隻可以安全通行,不會受到干擾, 」他說。

謝伊博士指出,中國派遣軍艦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護航,而是著眼於大國之間的競爭,因為如果美國及盟軍都來到此地護航的話,中國不想缺席。這種被稱為「砲艦政治」(Politics of Gunships)的外交政策和軍事行為會隨著當地情勢的演變而日益激烈。

多國勢力暗濤洶湧

以色列賴西曼大學教授伊利‧卡爾蒙博士表示,除了海軍護航外,近來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各種斡旋也變得越來越顯眼。

「由於中國的奔走,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在2023年恢復了邦交,而這背後跟胡塞組織也有關係,因為伊朗政府對沙烏地阿拉伯保證,不讓胡塞攻擊沙烏地阿拉伯的重要設施,」他說。

胡塞組織曾在2019年攻擊了沙烏地阿拉伯的油田,而當時的川普政府選擇不介入,這使得沙烏地阿拉伯不再將美國視為國防安全的唯一靠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乘虛而入,輕易地從局外人變成了調停者。

「在這裡,我們看到中國對伊朗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然而同時,胡塞組織領導人並非完全出於伊朗的利益而行動,因為伊朗察覺到,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已非常接近關係正常化的階段。這不只是引發胡塞組織攻擊的原因,也是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誘因,因為一旦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就會危及伊朗的利益,因此才要從中破壞,而最好的破環,就是讓胡塞組織不要停止攻擊,」 卡爾蒙博士告訴美國之音。

不過卡爾蒙博士指出,伊朗政府這樣做也並非沒有壓力的,他們的壓力來自中國政府,尤其是中國政府有個投資伊朗2000億美元的計劃,一但中國的投資計劃生變,那將對伊朗經濟產生巨大影響。「這些事件都是環環相扣的,各方都有其利益和衝突的考量,」他說。

以色列華人:“大外宣… 顯得我的國好厲害!”

居住在以色列的一些華人對中國派遣軍艦到中東海域護航並不感到意外。

來自北京,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定居和工作已經10多年的N先生表示,「這表面看更像是大外宣,但很多人心裡都知道,胡塞武裝把香港的船給打了,也就是把中國的船打了,但中國卻什麼也不說…然後又出動軍艦護航,顯得我的國好厲害!…”

另外一位以色列的台灣華僑、經常往來中國和台灣的商業界人士歐先生則告訴美國之音:「我認為中國做法挺好的,保護自己國籍的商船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表現,如果別的國家可以,中國這麼做也很合理。”

在國際戰略專家看來,中國派遣軍艦到中東護航雖然看上去是對胡塞組織襲擊的回應,但更主要的還是在維護自身商業利益的同時,在地緣政治層面尋求平衡,尤其是跟美國等西方勢力在中東地區展開新的博弈與挑戰。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6:30 am
世界媒體看中國: 再看脫鉤進行時
2018年5月30日行人走過北京商務區習近平講話視頻
2018年5月30日行人走過北京商務區習近平講話視頻

西方民主國家曾經相信,一旦中國加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並從中受益,就會在政治上變得開放,從而對它們更加友好,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是的,中國確實受益匪淺,變得更富裕,更有自信,也更敵對。因此,艱難的脫鉤過程已經開始,其後果仍在顯現。2月27日星期二,中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似乎為這個過程推波助瀾。

脫鉤過程不可置疑地繼續

自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行政當局對中國實施關稅以懲罰中國在市場准入、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對美國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以來,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在經濟貿易方面跟中國脫鉤就成為一個不斷出現、不斷發熱的話題。

儘管從那時到今天,美國及其盟國的政府官員多次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不明智的,也是有害的,不但對美國及其盟國有害,對中國有害,對世界經濟也有害;儘管中國共產黨政府也反覆表示堅決不要脫鉤,然而在美國工商雜誌《福布斯》看來,與中國脫鉤的過程已經是一個即成事實。

2月24日,《富比士》雜誌發表一篇署名新聞分析報道,標題是《與中國脫鉤正在進行,這一點毫無疑問》。報道說:

「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數據顯示,美國、歐洲和日本在中國以外的多元化採購方面取得了成功。這些重要市場中的每一個都明顯減少了與中國的貿易。這些數據可能誇大了它們獲得的成功的程度,因為中國將自己的工商已經重新定位到第三國,並以其他方式通過其他國家轉運貨物,而這些業務並不計入中國貿易數據。儘管這種做法可能會混淆統計證據,但在實際層面上可能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畢竟,正如脫鉤或歐洲人更喜歡說的去風險的目的是減少遭受北京欺凌的風險,而中國企業向第三國的轉移也以其自己的方式產生了同樣的效果。

「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已經失去了對美國最大出口國的地位。現在,這個光榮地位已經屬於墨西哥。這種變化大部分是由於美國買家自行努力從中國轉向多元化,特別是轉向墨西哥來源,但它們也把採購轉向越南和印度。無論具體情況如何,根據北京海關總署的數據,2023年1月到11 月(有此類數據的最晚近的時段),美國從中國的智慧型手機進口下降了約10%,而從中國的筆記型電腦進口下降了30%。前者從印度的進口量和後者從越南的進口量均增加了四倍,儘管進口基數較低。”

中國在進行自己的脫鉤與去風險

自從與中國在經貿上脫鉤/去風險的論說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出現以來,中國當局一直在國內和國際公開場合對所謂的脫鉤/去風險論表示強烈反對,並聲言這種論調和做法與世界大勢背道而馳,必將失敗。但同時,中國國內外的許多分析家和觀察家也指出,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當局實際上一直在與西方國家進行多方面的脫鉤,其中包括在經貿方面的脫鉤。

2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標題是《中國計劃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世界貿易》,副標題是“與西方的摩擦促使北京建立自己的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的替代體系” 。

文章說:「即使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蜜月期的最初階段,華盛頓和北京也就像中國成語所說那樣,明顯是「同床異夢」。

「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稱讚中國的加入,並說這『將把(中國)政府從人們生活的廣大領域中移除』並推動了政治改革。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有不同的看法。他警告說,美國的真正動機是'西化和分裂社會主義國家'。

「二十多年後,早期的摩擦已經轉移。隨著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本週舉行兩年一次部長級會議的世貿組織因中美之間的尖銳分歧而陷入困境。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動搖,中國正在加緊努力建立一個不受美國影響、以發展中國家為中心的替代貿易架構。”

“與中國脫鉤論是過分了”

在當今西方國家,與中國脫鉤或去風險之說蔚然成風。但2月25日美國財經新聞媒體CNBC發表文章,標題是《亞洲開發銀行表示,與中國脫鉤的言論是過分了,但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的關鍵》。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

——亞銀表示,中國仍然是許多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關於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的說法有些過頭。

——2023年,中國與其主要合作夥伴的貿易額出現下降——其年度出口七年來首次出現下滑。

——亞銀首席經濟學家表示,儘管與中國的整體貿易有部分下降,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和重要性並未減弱。

讓其他國家不得不與它脫鉤?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和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當中,與中國脫鉤或去風險之所以近年來成為一個不得不應對的頭痛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國家看到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當局在過去的十年裡已經把中國前三十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悄悄換成以國家安全、政權安全、習近平權力地位安全為中心。

在這種以所謂國家安全為中心的新國策下發生了使中國經濟和在中國有業務的西方國家公司損失慘重並延續了三年的所謂疫情清零政策,這種政策不但使成千上萬中國企業倒閉,也使倖存的外國公司以及眾多民營企業對中共當局的有權任性心存憂懼,對不可預測的經商環境失去信心,使它們不願或不敢繼續投資。這種局面也使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對中共當局下一步會抽什麼風感到焦慮,不敢花錢消費而選擇保存現金以應對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降臨的另一輪人造災難。

同時,中國當局以模糊的國家安全理由抓捕在中國的外國商界人士,對在中國進行盡責調查的外國諮詢公司進行搜查,對其僱員進行訊問,也使盡責調查難以進行,因為什麼資訊都可能被當局說成是涉及國家安全,涉及機密。這使外國投資者無法評估自己在中國的投資有多大的風險。

以上這些因素不僅導致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也導致西方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因為在中國的外來投資主要來自西方國家。

在此之際,中共所操控的中國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7日星期二通過新修訂的所謂《保守國家秘密法》。

日本工商新聞報紙《產經新聞》27日從北京發出報道,標題是《中國通過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增加共產黨的影響力,並強化「國家安全」》。報道說:

「27日,中國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並頒布了新修訂的《保護國家秘密法》。新修訂的該法明文規定增強中國共產黨在保護國家秘密方面的影響力。習近平政府強化了將國家安全作為執政優先的立場,包括去年頒布了修訂的反間諜法。”

美國《華爾街日報》同日發表報道,標題是《中國擴大國家機密法,凸顯外國企業面臨的風險》,副標題是,「涵蓋『工作機密』的新規定可能會大大擴大受限資訊的範圍」。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6:24 am
北京尋求與莫斯科在亞太地區事務中加強協調
中俄外長2023年10月16日舉行會談。(美聯社)
中俄外長2023年10月16日舉行會談。(美聯社)

中國外交部週三(2月28日)表示,中俄應加強在亞太事務中的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區域安全、穩定和發展。
根據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2月26日至27日其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應邀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副外交部長安德烈·魯登科(Andrei Rudenko)舉行中俄關係及上海合作組織(SCO) 、中俄亞太地區事務磋商。期間孫衛東也會見了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由中國和俄羅斯於2001年建立的歐亞合作組織,聚焦政治、經濟、國際安全和防衛等各領域。孫衛東於會中表示,「雙方要促進上合組織在百年變局中更好發揮'穩定錨'的作用,加強在亞太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區域安全、穩定和發展」。
孫衛東也說,“中方支持俄方開展金磚輪值主席國工作,願不斷加強雙方在國際多邊平台的戰略協作。“

金磚國家(BRICS)包括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俄羅斯應巴西請求接任2024年金磚國家主席國,並計畫於10月在喀山舉行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
會中中俄雙方也就烏克蘭危機、朝鮮半島局勢以及其他國際和區域問題交換了意見,不過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並未透露討論細節。
自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以來,中國與俄羅斯在軍事領域的關係日益密切。中國並未譴責俄羅斯發動的侵烏戰爭。
去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簽署了一份聲明,表示願意進行”定期聯合巡邏“以”加深互信“。去年7月,雙方在日本海舉行聯合海軍演習,俄羅斯國防部表示,演習旨在”加强两國海軍合作“並”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美國印太司令、海軍上將約翰·C·阿奎利諾(John C. Aquilino)去年12月敦促中國停止升級與鄰國的海上對抗,並表示在莫斯科發動的烏克蘭戰爭期間,中國與俄羅斯日益增加的軍事活動是一個「嚴重的關切」。
有專家認為,雖然東亞地區形成美日韓戰略合作的同時,中俄朝也形成三方合作,但有別於美日韓以”共享“為原則、帶有協調性的戰略特色,中朝俄的合作中,俄羅斯藉由援助北韓以製肘中國,北韓也趁戰爭衝突向俄中索取籌碼,各自有盤算與矛盾,可說是各懷鬼胎。
(此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導。)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42 am
美國法院宣判中國芯片製造商福建晉華涉嫌竊取美光商業機密罪名不成立
美中國旗與半導體芯片。
美中國旗與半導體芯片。

中國芯片製造商福建省晉華積體電路有限公司先前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於週二(2月27日)被洗刷罪名。這宗案件曾加劇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技術競爭,使局勢更加緊張。
根據美國線上法庭記錄系統的記錄,在周二的一次非陪審團的審判中,美國舊金山地區法官馬克辛·切斯尼(Maxine Chesney)針對這項指控裁定該公司無罪。
切斯尼表示,美國檢察官未能證明福建晉華盜用了美國最大記憶體芯片製造商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的專有數據,據稱這些數據在與福建晉華的製造交易中通過台灣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UMC)傳遞。這項裁決可能會減緩拜登政府為保護美國技術所採取的積極起訴行動。
美國司法部於2018年宣佈對中國國營企業福建晉華積體電路提起訴訟,指控其竊取美國芯片製造商美光科技的智慧財產權,當時被起訴的還有台灣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及3名台灣人。他們被控共謀竊盜、輸送和擁有從美光竊盜的商業秘密,所有被告都被指控共謀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等罪名。美國司法部當時估計,美光被竊取的商業機密價值高達87.5億美元。
2018年10月,美國商務部發佈公告將福建晉華列入不能從美國公司購買零件、軟體或技術產品的實體“黑名單”,並對該公司採取限制出口措施。當時的公告說,福建晉華即將完成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量產,該技術可能源自美國,並將威脅到為美國軍方提供此類芯片的供應商的生存。
2019年1月,福建晉華對被指控竊取美國商業機密向舊金山的聯邦地區法院做出無罪抗辯。
福建晉華是中國半導體記憶體的三大企業(長江儲存、合肥長鑫、福建晉華)之一。福建2016年為建設晉華投入370億人民幣,並獲得台灣聯華電子公司的技術支持。
去年12月,美光科技已與福建晉華達成全球和解。美光科技發言人當時表示,“雙方將在全球範圍內撤回各自的訴訟,結束涉及雙方之間的所有法律程序”, 但未對和解內容提供更多細節。
(此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導。)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39 am
拜登簽行政令阻美國個人敏感資訊被銷往中國等地
白宮採取措施阻止美國個人資訊轉移到一些居心不良國家之手。
白宮採取措施阻止美國個人資訊轉移到一些居心不良國家之手。

美國總統拜登2月28號星期三簽署行政命令,下令由司法部領頭,國土安全部、衛生部、國防部、退伍軍人事務部等跨政府單位合作,不讓美國關注的國家(countries of concern ) ,特別針對中國與俄羅斯,透過商業行為取得美國人的敏感個人資訊,並利用這些資訊進行包括恐嚇、威脅、反情報或其他惡意行為。
2月27號晚四位主管包括科技、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拜登政府高級官員對媒體簡報。一位高級官員表示,這份行政命令特別針對中國與俄羅斯,不過也包括伊朗、北韓、古巴、委內瑞拉。
高級官員說,這些美國有疑慮的國家,利用取得美國人大量的敏感個資,和政府相關資料,來從事各種邪惡活動,包括惡意網路活動、間諜活動和勒索。這些國家收集活動人士、學者、記者、持不同政見者、政治人物,以及非政府組織和邊緣化社區成員的信息,進行恐嚇、遏制異議、並限制言論自由和其他公民自由。這些國家也正在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高效能運算等先進技術,更有效地瞄準、影響或脅迫美國與盟國的個人和團體。
這份行政命令將授權司法部長避免美國人的個資被大規模販售到美國擔心的外國,並且避免那些國家以其他方式取得美國人的敏感資料。一位高階官員介紹,行政命令將保護七種美國人的敏感資料,包括基因組資料、生物辨識識別碼、精確地理位置資料、個人健康資料、個人財務資料、特定個人識別碼,及某些敏感的政府相關資料。
一位高級官員舉例,如果今天有一家美國科技公司,想要將大批的基因資料賣給中國的公司、國有企業,或甚至是個人,在這份行政命令生效後,都會被禁止。
目前許多公司都大量蒐集美國人資料,同時能夠合法販賣及重新販售,有可能賣給一些動機不良的國家,或受到那些國家政府控制的公司,並可能落入外國情報單位手中。美國人,尤其是與美軍或國家安全相關人士的資料,如果遭到這些國家獲取,將產生嚴重的隱私、反情報、威脅恐嚇的風險,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白宮認為,有惡意者能夠利用這些資料來追蹤包括美軍等美國人,不僅窺探他們的個人生活,還會將這些資料傳遞給其他資料經理人(data broker)及外國情報機構。這些數據可能會導致侵入性監視、詐騙、勒索和其他侵犯隱私的行為。
拜登總統命令司法部研擬並頒布相關法規,加強對敏感政府相關資料的保護,包括敏感政府部門的地理位置資訊,和軍事人員的資訊。一位高級官員告訴記者,將會有公眾意見諮詢期,並與非政府組織與企業界討論,協助制定法規,並減少對經濟的衝擊。
司法部和國土安全部將合作制定高安全標準,以防止美國關注的國家透過其他商業手段,例如透過投資、供應商和僱傭關係等,來取得美國人的資料。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國防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將有助於確保聯邦撥款、合約和獎勵,不被用於幫助這些國家,包括透過它們設立位於美國境內的公司,獲取美國人的敏感健康數據。
而美國電信服務部門外國參與評估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Assessment of Foreign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Sector),在審查海底電纜許可證時,也將把對美國人敏感個資的威脅納入考慮。
包括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信)、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中國移動)和中國聯合網路通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通)等大型中國電信公司,近年來積極推廣海底電纜計畫。不過多國皆提出資訊安全疑慮,包括美國政府曾設法不讓中國的華海通訊在亞太地區的海底電纜得標。美國國務院當時表示,美國支持自由、開放和安全的互聯網,各國應該優先考慮安全和隱私,將「不可信的供應商完全排除」在各種通訊建設之外。
高級官員指出,有三種數據交易也被認定有風險,將予以限制,也就是雲端服務協議、僱傭協議、以及投資協議。此類型交易只有在符合安全要求的情況下才會被允許。
一位高階官員強調,本行政命令並不會阻止金融活動所需之資訊流通,也並非要讓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經濟、科學與貿易活動脫鉤。另一位高級官員解釋,這將不尋求對美國公司所持有的美國敏感個人資料的方式,進行廣泛監管;那其實超出了行政部門能行使的法律權限。主要專注於美國公司及跨國公司透過轉移、銷售或透過其他方式,將美國人的敏感個資轉移到美國有疑慮的國家的個體或企業。但並不會影響美國公司內部本身的資料轉移。
高級官員說,在保障敏感資料上,拜登政府並非單獨行事,也與正在實施類似資料安保措施的外國夥伴合作。這份行政命令雖是精心設計,來防止美國關注的國家透過合法途徑購買美國人敏感數據,但並無法規範並保障所有美國人的敏感個資,無法取代立法,拜登總統呼籲國會盡快立法全面性的隱私法案來保障美國人的個資。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34 am
美國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可能性 但警告若援助不到位烏克蘭恐將再失領土
格鲁吉亞民眾在首都第比利斯街頭舉著烏克蘭、歐盟和美國的旗幟遊行紀念俄烏戰爭爆發兩週年。(法新社2024年2月24日)
格鲁吉亞民眾在首都第比利斯街頭舉著烏克蘭、歐盟和美國的旗幟遊行紀念俄烏戰爭爆發兩週年。(法新社2024年2月24日)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表示不排除派遣西方軍隊援助烏克蘭的可能性後,美國白宮週二(2月27日)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派遣軍隊前往烏克蘭作戰。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艾德麗安·沃森(Adrienne Watso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總統·拜登(Joe Biden)“已經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派遣軍隊前往烏克蘭作戰。”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Matthew Miller)在被問及美國是否可能出於訓練等其他目的派遣軍隊時,他表示,拜登政府不打算向烏克蘭部署任何部隊。
米勒對記者表示:“我們不會派遣軍隊前往烏克蘭,總統的態度非常明確。” 他說:“北約秘書長也排除了任何北約軍隊到烏克蘭作戰的可能性。”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裡·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週二被問到如果北約成員國派兵進入烏克蘭參戰後俄羅斯與北約爆發直接衝突的風險時,佩斯科夫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討論的就不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了。”
白宮和美國國務院都表示,當務之急是讓國會批准對烏克蘭提供新的軍事援助。
米勒說:“從根本上說,我們認為烏克蘭目前取得勝利之路在於美國眾議院。” 他說這是為了讓烏克蘭獲得所需的武器和彈藥,以便繼續勇敢地捍衛自己的自由和獨立。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科比(John Kirby)週二表示:“如果他們(烏克蘭)持續得不到美國的支持,在一兩個月內,俄羅斯很可能會獲得更多的領土,並在與烏克蘭前線的戰鬥中取得更多成功。”
拜登週二也警告國會高層領導人,如果未能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將付出慘痛代價。先前在白宮舉行的重大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他說:“對於烏克蘭,我認為需求是緊迫的。” 他補充道,每一天在烏克蘭的無所作為後果都是可怕的。
與會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對記者說:"關於烏克蘭的會議是我在橢圓形辦公室參加的許多會議中討論最激烈的之一。" 他表示,不支持烏克蘭將向盟友表明他們不能依賴美國。
民主黨領導的參議院本月較早前通過了一項由兩黨參議員支持的價值950億美元的安全法案,其中包括向烏克蘭提供600億美元、向以色列提供140億美元,以及提供近50億美元用於支持包括台灣在內的印太地區夥伴以及其他援助。
共和黨籍的眾議院議長、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盟友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拒絕就拜登提出向烏克蘭提供約600億美元的援助請求進行投票。
(此文參考了法新社的報導。)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32 am
圖瓦魯新政府重申維持與台灣的“特殊”關係
圖瓦盧2024年1月25日舉行大選。(法新社)
圖瓦盧2024年1月25日舉行大選。(法新社)

圖瓦盧新政府重申將保持這個太平洋島國與台灣的「特殊」關係。先前外界擔心,在親台灣的執政團隊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失利後,圖瓦盧新政府可能會效仿另一個大平洋島國諾魯的做法轉向與北京建交。
本星期一(2月26日)上任的費萊蒂·泰奧(Feleti Teo)領導的新政府星期三在社交媒體X上發表一份聲明,稱“新政府希望重申對圖瓦盧與中華民國台灣之間長久和特殊的關係所作出的承諾」。
吐瓦魯人口約11,200人,由9個環形珊瑚礁島群組成,是台灣僅存的3個太平洋地區友邦之一。另一個太平洋島國諾魯今年1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轉向與北京復交,因中國承諾提供更多發展援助。
在圖瓦盧今年1月26日的大選中,時任總理考塞亞·納塔諾(Kausea Natano)失利。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角逐之下,那場大選受到台灣、中國、美國和澳洲的密切關注。
在大選期間,圖瓦盧上屆政府的財政部長塞夫·潘恩紐(Seve Paeniu)曾說,新政府應該就是否承認台灣或中國進行辯論,重新審視與台灣和中國的外交關係,這被視為圖瓦盧可能外交轉向的信號。
在泰奧領導的新政府本週上任後,圖瓦盧與台灣的關係也因此更受到密切關注。
台灣駐圖瓦盧大使林東亨星期一在受訪時說,他獲得了圖瓦盧新總理的保證,即兩國關係“堅如磐石、持久且永恆”,駁斥了這個太平洋島國可能轉向北京的傳言。
儘管如此,圖瓦盧新政府在星期三的聲明說,「新政府打算重新審視各個選項,以強化和提升到一個更加牢固、長久和互惠關係。」這番話不禁令人聯想到多個太平洋島國在承認台北與北京之間搖擺不定的歷史。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26 am
以色列、哈馬斯、卡塔爾淡化拜登對加沙可能停火的樂觀態度
2024年2月27日,在加沙走廊南部的拉法,一名巴勒斯坦婦女抱著她的孩子,站在以色列襲擊中受損的房屋前。(路透社照片)
2024年2月27日,在加沙走廊南部的拉法,一名巴勒斯坦婦女抱著她的孩子,站在以色列襲擊中受損的房屋前。(路透社照片)

以色列、哈馬斯和卡塔爾調解人週二(2月27日)都淡化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示意,即以色列與哈馬斯武裝份子歷時五個月的戰爭可能很快就會達成停火和釋放人質的新協議。
哈馬斯正在考慮以色列上週在巴黎與調解人會談時同意的一項停火提議,該提議將在穆斯林齋月期間暫停戰鬥40天,這將是戰爭中第一次長時間休戰。
目前,雙方本週在卡達都有代表團,試圖制定細節。但卡達外交部發言人馬吉德·安薩裡(Majed al-Ansari)表示,「我們沒有就任何阻礙達成協議的問題達成最終協議。我們仍然希望我們能達成某種協議。」

一名哈馬斯官員告訴路透社(Reuters),「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彌合。停火和以色列軍隊撤離的首要問題沒有明確申明,這推遲了達成協議。」
以色列沒有直接評論拜登對停火的樂觀態度,但政府發言人塔爾·海因里希(Tal Heinrich)表示,任何協議仍將要求哈馬斯放棄「另一個軌道、另一顆行星上的荒唐要求」。
「我們願意。但問題仍然是哈馬斯是否願意,」她說。
以色列新聞網站Ynet引述沒有透露姓名的以色列高級官員的話說,他們不明白「(拜登)的樂觀是基於甚麼」。
拜登週一表示,他希望在3月4日之前實現停火,後來他在喜劇演員塞思·邁耶斯(Seth Meyers)在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深夜節目中說,“齋月即將到來(3月10日),以色列人已經達成協議,他們也不會在齋月期間從事活動,以便讓我們有時間將所有[100名左右]人質救出。」據一位接近談判的消息人士稱,巴黎提議
將使哈馬斯釋放他們扣押的部份但不是全部人質,以換取數百名被以色列監禁的巴勒斯坦人獲釋,大幅增加為加沙飢餓的巴勒斯坦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及以色列軍隊撤出地中海沿岸飛地加沙地帶的人口稠密地區。
但該協議顯然沒有涵蓋哈馬斯要求永久結束戰爭和以色列撤軍的主要要求。它也沒有解決人質中的兵役年齡以色列男子的命運。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最近幾天表示,暫時停火不會改變以色列最終在南部城鎮拉法發動攻勢以實現消滅哈馬斯目標的計劃。
拉法行動的前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警覺,因為那裡居住著大量巴勒斯坦人,其中許多人逃離加薩其他地區後在拉法尋求安全。
「以色列已經延緩了對拉法的襲擊,」拜登在《與塞思·邁耶斯的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Seth Meyers)節目中說。「他們只能這樣做,他們已經向我承諾,他們將確保拉法相當多的地段能夠撤離,然後才會進城並消滅哈馬斯殘餘。」
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週一表示,以色列軍方向他的戰爭內閣提供了「從加沙地帶戰鬥地區撤離人口的計劃,以及即將到來的行動計劃」。
但內塔尼亞胡的聲明並沒有提供有關以色列計劃將巴勒斯坦人送往何處的任何細節。埃及已表示不會開放邊界。在10月7日哈馬斯恐怖攻擊造成以色列1,200人死亡後,加薩大部分地區在以色列的大規模反攻中被夷為平地。
據哈馬斯管理的加沙衛生部稱,加薩已有近30,00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以色列的戰役還造成70,200多人受傷。以色列說,已經消滅了12,000名哈馬斯戰鬥人員。
聯合國對任何將平民人口遷出加薩南部的計劃以及以色列計劃在需要人道援助的人口聚居區發動攻勢表示關切。
哈馬斯在10月份的襲擊中虜走了大約250名人質。在去年11月曆時一週的停火期間,約有100名人質獲釋。以色列軍方表示,它認為哈馬斯扣押的大約30名人質隨後在加沙死亡或被殺。
真主黨衝突
以色列軍方週二報告說,以軍連續第二天針對哈馬斯在黎巴嫩的盟友真主黨進行了空襲。
週二的襲擊是以色列對真主黨針對以色列北部軍事基地的一連串火箭襲擊的回應,以軍錶示火箭襲擊沒有造成任何損害。
真主黨星期一擊落了一架以色列無人機,導致以色列對黎巴嫩巴勒貝克市附近發動空襲。真主黨稱有兩人喪生。
以色列和真主黨之間數月的跨境戰鬥,引發了外界對衝突蔓延到整個中東的擔憂。
醫院撤離
聯合國週二表示,以色列軍隊阻止了與巴勒斯坦紅新月會(PRCS)從汗尤尼斯的阿邁勒(Al Amal)醫院撤離患者的共同努力。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在一份聲明中說,儘管事先與以色列進行了協調,包括分享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和車輛的個人詳細訊息,車隊在周日離開醫院後仍被攔了七個小時。
聲明說,來自巴勒斯坦紅新月會的三名醫護人員被拘留,其中兩人在聲明發表時仍被拘留。
「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援助車隊遭到砲火襲擊,並被系統性地拒絕接觸有需要的人。人道主義工作者受到以色列軍隊的騷擾、恐嚇或拘留,人道主義基礎設施遭到襲擊,」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說。
(本文參考了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報導。)

Posted on 28 February 2024 | 5:2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