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乐园

适彼乐土 - 12/23/21 19:29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一段經文,凡是淨土宗的道場,或者是蓮友的家中,佛堂的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像的左右兩邊,都會以這一段經文作為對聯,懸掛或寫在佛像的左右兩邊。

  這一段《觀經》第九觀的經文,也是淨土宗淨土三部經的大綱要領,淨土三經無不顯示「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內涵、這個道理是淨土宗的一個核心教理,也是淨土宗傳承的眼目,同時也是淨土宗的特色之一。

  今天彌陀誕就來解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一段經文。同時立了一個講題,叫做「光明遍照文的特色」。內容分為五點稍做解說:也就是第一點:出處,第二點:第十八願成就文,第三點:消文,第四點:引用善導大師的解釋,最後第五點:光明遍照文,顯示六個特色。

 

第一點、出處

  也就是這一段經文的來源。《觀無量壽經》第九觀說: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是報身佛,也就是酬報四十八願的報身佛,這裡所說的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實際上是無量光明。所以經文接著就說:「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是《無量壽經》十二光佛之中,無量光、無邊光的相狀,如果不是無量光、無邊光,就不能遍照十方世界。所說的八萬四千,是以數量顯示,但並非一般一、二、三、四、五……那種量數。而是無量之意。由於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所以佛陀的教法也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而佛陀八萬四千的教法、功能,都在阿彌陀佛一佛的功德之中。

  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光明名號,是具有八萬四千無量光明的名號,以這句無量光明的名號來消除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因此說,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隨形好,八萬四千光明,實際上是以無量的相好光明來對治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無量光,無限量的光明。

 

第二點、第十八願成就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二句經文共十六個字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本願王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成就文,也就是第十八願的闡釋。

  「光明遍照」就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在闡釋之前,首先應該對於第十八願的經文先來念一遍,這樣才能清楚對照起來。

  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而「光明遍照」這兩段經文有十六個字。十六個字可以對應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的當中前面的二十八個字。

  「光明遍照」的「光明」是指誰的光明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設我得佛」的阿彌陀佛成佛的光明;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就有遍照的無量光明。

  「十方世界」的「世界」就是指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的「眾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眾生,

  「念佛眾生」的「念佛」二個字就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所謂的信、願、行都涵蓋在這一段經文「念佛眾生」的念佛兩個字當中。

  「攝取不捨」顯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利益,也就是現生所得的利益。

  「攝取不捨」的「攝取」就是保護、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從始至終,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錯;如果不能夠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話,阿彌陀佛是不能成佛的。現在阿彌陀佛早就已經成佛了,所以「攝取不捨」,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取正覺」之後的功能作用,也就是有「光明」「攝取念佛眾生」而永遠不捨棄的這一種功能作用。如果還沒有成佛的話,當然就沒有這樣的功能作用。

  由此可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一段經文,也是在闡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第十八願)。而且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才能夠有這遍照十方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如果阿彌陀佛都還沒有成佛的話,遍照十方的光明哪裡來呢?攝取救度十方念佛眾生的功能又哪裡來呢?因此,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同樣也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這一句名號的內涵。

 

第三點、消文

  也就是對這一句經文先做文字上的解釋,這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顯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唯有在攝取念佛的眾生,對念佛的眾生永遠不離開、不捨棄,一直到他臨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念佛的眾生就不攝取,就不在攝取不捨的範圍裡面。

  什麼原因?什麼道理呢?是因為阿彌陀佛就是一尊無量光明的佛,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光明,而且《阿彌陀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是不受任何障礙的,因為不受任何人事物等等所障礙,才有攝取而且不捨離的功能。

  進而言之,阿彌陀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融合在一起的,成為名體不二,本體是光明,名號也是光明,可說「體光一體」、「名體不二」、「光號一如」,阿彌陀佛的「體、光、名」是一體的,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叫做「光明名號」。光明是無聲音的名號,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因此,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就自然任運地與阿彌陀佛的光明親,與阿彌陀佛的光明近,而阿彌陀佛的光明有消滅罪業、增長福慧、攝取救度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使他成佛的功能作用,因此,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就自然任運地獲得彌陀光明的增上緣。所以只要念佛,自然與彌陀的光明親近,同時獲得增上的功能,這是彌陀光明唯攝念佛眾生的道理,並且念佛人與阿彌陀佛同時就具有「機法一體」的功德。

  因此,念佛眾生與彌陀本體功德不相離開。彌陀本體功德的光明,永恆照攝念佛人,由於不相捨離之故,因此念佛人自然獲得彌陀光明永恆攝取不捨的利益。

  「攝取不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念佛的眾生在他平生的時候就已經在保護他們,一直到臨終接引他們往生極樂世界,貫徹始終,保護攝取,沒有捨離,所以說「攝取不捨」,這是從豎的來講。從橫的來講,佛心是平等的,出家人念佛,阿彌陀佛攝取不捨;在家人念佛,阿彌陀佛也照樣攝取不捨,不會因為出家在家而有不同;雖然高僧根機銳利,一念佛就心中清淨,而一般凡夫俗子,煩惱業障深重,即使念佛還是妄想雜念紛飛,可是阿彌陀佛的攝取並沒有不同,也沒有差別,依然平等,所以「不僅平生之時即已攝取,直至臨終仍然不捨」。

  佛心是平等的,不管十方眾生有信仰無信仰、有念佛沒念佛,阿彌陀佛都想要救他。亦即阿彌陀佛願救十方眾生,都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成佛,不願獨留一個眾生在六道輪迴。可是佛心雖然平等,眾生的根機卻有親有疏的差別,所謂「親」就是他瞭解這個道理,相應這個法門;所謂「疏」則表示他還沒有瞭解這個法門的道理,還不能相應這個法門。有一句話說: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

  意思就是說,天下大雨,普潤大地上所有萬物,無論大樹或小草都能吸收雨水,承受雨水的滋潤,可是如果沒有根,那再怎麼樣的雨水都不能夠得到滋潤,也不能吸收。

  「佛門雖廣,難度無緣之人」,就是佛門廣大,慈悲廣度眾生,可是如果不相信、不接受,那麼也很難來接引他、救度他,所以說難度無緣之人。無緣就是不相信、不接受。那也可以說:

  彌陀雖慈,難度不歸之人。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可是難度不歸之人。我們不歸信彌陀,不念佛,不願生極樂,不接受彌陀的救度,那麼阿彌陀佛也對我們無可奈何,只有繼續等待因緣成熟。法然上人有一手和歌說: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天上月光雖然普照大地,無處不照,可是只有留在仰望月光的人心中,而一般的人對月光是無動於衷的,因此月光只有跟仰望者彼此感應道交。也可以說:

  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者同在。

  阿彌陀佛雖然沒有一個人不救度,要救度所有的人往生成佛,可是唯與念佛者同在。所以人若不念佛就跟阿彌陀佛隔離,沒有感應道交,沒有心心相印,不在一起,但只要他迴心願意念佛就立即與佛同在了。

 

第四點、引用善導大師的解釋

  在善導大師《觀經疏.定善義》也就是《淨土宗聖教集》614頁,善導大師對這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經文,明確的解釋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可是唯獨、唯有攝取念佛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念佛的話,就不在攝取之列。為了證明這個道理,善導大師以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來解釋為什麼只有念佛才蒙受彌陀攝取不捨的理由,之後又下了結論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意思就是說,除了念佛之外的所有修行法門,譬如說戒定慧三學,或者是六度萬行等等,如果跟念佛比較,那就望塵莫及,無法比較了,所以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之後善導大師根據淨土三部經的經文來證明所言如實。這一些在這裏就簡略不說了。

  接下來解釋善導大師所講的「三緣」。所謂「緣」就是因緣、緣分、關係或條件的意思。

  第一是「親緣」:所謂「親緣」是說,念佛的眾生與攝取的彌陀,有「親」的關係。也就是念佛的眾生與攝取的彌陀,彼此相親相近,如影隨形,恆在一起永不分離。善導大師說: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這一段「親緣」的法語如白話文一般,一看就懂。也就是眾生口常稱佛,佛就聽到;身常禮敬佛,佛就看到;心常念佛,佛就知道。念佛跟佛光親密接觸,跟佛光互相融合在一起;如果不念佛,佛沒聽到,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接觸,就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關係,就跟阿彌陀佛沒有感應道交,這樣一來,就跟阿彌陀佛不親了,怎麼能夠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呢?

  再者,眾生與佛的親,並不是因為眾生有佛性所以跟佛親,也不是因為眾生發了四弘誓願、修行三學六度所以跟佛親,這一些都不是,而是因為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發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第十八願,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跟念佛的眾生的往生是綁在一起、缺一不可的,也就是正覺往生、往生正覺是綁在一起的。因此念佛人和阿彌陀佛自然就有一體不離的親緣的關係。

  第二是「近緣」:

  善導大師說: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不管我們知不知道,或者有沒有刻意想見佛,那都沒關係,只要念佛,佛就自然而然地應現在我們的眼前,跟我們相親相近,所謂的如影隨形,一體不離。可能有人會想:我看不到啊!那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障礙住,阿彌陀佛巴不得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可是雖然看不到,我們一念佛,阿彌陀佛就應聲而現了。就像一出生就瞎了眼睛的小孩子,他雖看不到父母,但父母會離開他嗎?不會的。這個孩子在恐懼的時候,或者是想念母親的時候,叫一聲「媽!」他的媽媽就立刻應聲「我在這裡」!這個就是母子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其實,佛本來時刻都在十方眾生的面前,就像無線電波,不論何時都在這個空間,可是如果不開機,電視影像就不會出現,一旦打開機,電視影像就會自然出現。所以只要念佛,佛就應現在我們的眼前。不論平生、臨終,阿彌陀佛都常來、常守、常護、常迎念佛的人,所以念佛人與阿彌陀佛實際上是最親最近的。如《觀經》所說:「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第三是「增上緣」:

  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這一段法語可以分三段解釋。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也就是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來的罪業。我們曠劫以來所造作的罪業可說無量無邊,盡虛空都不能容受,憑我們自己的力量要消除這一些罪業是絕不可能的,可是只要念佛,這一些罪業統統消除;如我們不念佛這一些罪業就不能夠消除,就會永遠地、繼續地在六道的輪迴當中,不能夠出離。

  第二段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這個念佛人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自然地親自率領清淨大海眾菩薩,高高興興地來迎接他,如同《阿彌陀經》所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第三句說:「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意思是我們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緣再怎麼多,都無能障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如果能夠障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那就無法做到攝取不捨,就如《悲華經》卷六所說的:「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這一段經文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太重,使得十方諸佛不能夠無礙的救度,不得已而捨棄。然而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其光明遠遠超越諸佛之光,是諸佛光明不能及也不能相比的,因為彌陀的光明是如此的超越一切,所以彌陀的光明絲毫不受眾生業障的障礙,因此才能夠永不捨棄。

  最後善導大師結論說:「故名「增上緣」也」。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有無礙的光明作用,所以能夠有增上的強緣,讓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極樂,快速成佛,不受任何障礙,這就是增上的強緣,有這增上緣,才能夠攝取,同時永遠不捨。

  善導大師以這三緣來解釋念佛人跟阿彌陀佛特別的關係。所以,接著善導大師就以比較的方式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我也曾經寫了一首偈子做為譬喻:

  攝取光明如月,專念彌陀如水;
  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

  第一段「攝取光明如月,專念彌陀如水」,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攝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眾生專念彌陀名號,如同地面上的水,天上有月亮,地面如果沒有水,月亮的影子顯現不出來,地上雖然有水,天上沒有月亮,水中也不會有月影。阿彌陀佛攝取光明就好像月亮,我們只要念佛,彌陀猶如月亮的光影,就會自然地映現在我們念佛眾生的心水中。那如果水收藏在室內,沒有放在外面,或者這個水,用蓋子蓋起來,月亮能夠映照進去嗎?就不能映照進去了。

  第二段說「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意思是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恆宿」,就是永遠都和念佛的眾生不相捨離,好像月和水、水和月是一體而不離的。當然,如果不是專念佛就表示這個水是蓋起來的,一旦蓋子打開,就表示他對這個法門的疑惑消除了,疑蓋拿掉了,所謂理明信深、願切行專,道理明瞭了,就能夠專於這個法門的行持。我也曾經說:

  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彌陀眾生,常相親近,一體不離。

  請問大家,阿彌陀佛有沒有憶念眾生?「有!」我們眾生要不要憶念阿彌陀佛?「要!」如同做父母的有沒有憶念兒女?「有!」做兒女的要不要憶念父母?「要!」如果能夠這樣相互憶念的話,彌陀跟眾生、眾生跟彌陀,就如月與影、影與月一樣,所謂如影隨形,相親相近,而且是一體不離。月影跟水、水跟月影有沒有離開?沒有離開,就是一體不離,表示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任何眾生是一體的,雖然阿彌陀佛是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萬德莊嚴的佛,而我們凡夫既沒有證入三身,也沒有轉識成智,還是貪瞋癡業障具足的凡夫,而阿彌陀佛不是凡夫,凡夫不是阿彌陀佛,可是念佛眾生卻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永不離開,等到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

  那麼彌陀憶念眾生,如果眾生不憶念彌陀的話,能夠攝取不捨,能夠相親相近、一體不離嗎?是不能的。就好像父母憶念兒子,可是這個兒子如果沒有把父母視為親生父母,沒有將自己視為自己父母的親骨肉,認為自己只不過是義子,如果這樣的話,那種感情,那種心理狀態,跟親生的兒女、親生的父母關係肯定是不會一樣的。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我們,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這個道理,不能理解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要來救度十方眾生的佛,而只知道有阿彌陀佛這一尊佛,有極樂世界的這個世界,也想要往生,雖然有念佛,可是認為還要再另外修其他法門來補助,才有把握往生,甚至誤以為平常念佛要念到怎樣的境界,臨終的時候也要維持在怎樣的心境才能夠往生,如果執著要這樣才能往生的話,我們能夠全身心的、打自內心的、專一不二的憶念佛嗎?不能。因為你把這親生父母認為是外人,雖然認為他有愛心,可是在關係上,就沒有這麼親密的關係了。

  所以,淨土宗講「唯(唯一)」、講「專(專一)」,原因就在這裡。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是一對一的,這樣的話,就能夠一體不離。彌陀始終憶念眾生攝取不捨,我們眾生也始終憶念彌陀,也是念念不捨,而且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也就是不雜餘佛、不雜餘行。一對一,才能夠一體不離。

  所以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第一句「彌陀身色如金山」,這句是依據《觀經》第九觀所說的「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的經文而寫的。

  「相好光明照十方」,這一句也是依據《觀經》第九觀所說的「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以說「相好光明照十方」。

  接下來,這一首偈最重要的就是下面這兩句。「唯有念佛蒙光攝」,意思是充滿大宇宙的彌陀光明,有什麼功能?有什麼作用呢?彌陀光明的作用與目的,就是《觀經》所說的在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就是「攝取念佛眾生」。這段經文背後的意思是:沒有念佛的眾生就沒有攝取不捨,有念佛就有攝取不捨。所以善導大師近一步斷然地闡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如果不念佛就不蒙彌陀光明攝取不捨。顯示光明與念佛,念佛與光明,是相感相應,彼此一體不離,永在一起。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唯有念佛才能蒙受光明攝取不捨,背後的意義在說明,如果不是念佛的話,即使阿彌陀佛的光明,再怎樣的遍照十方世界,也跟阿彌陀佛在這一方面沒有感應道交,沒有蒙受彌陀光明的利益。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是有道理的。因為阿彌陀佛的體、名、光,三者一體。念佛名就蒙佛光照。因為名與光是一體的緣故。所以善導大師說彌陀名號是「光明名號」。如果不念彌陀光明的名號,就與彌陀光明無關,自然不能蒙受彌陀光照。這就是有其因就有其果,無其因就無其果。

  接下來,最後一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為什麼「唯有念佛蒙光攝」?原因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阿彌陀佛念佛的根本願是個強緣,能使所有一切念佛人都在他的佛光攝取不捨之中,所以善導大師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善導大師《般舟讚》也說: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前面二句「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這兩句也是依據《觀經》所說的「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根據這段經文所造句的。

  重點也是在下面這兩句。「不為餘緣光普照」:這個「為」就是目的的意思,不是為了其他的緣、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彌陀佛放這一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呢?

  「唯覓念佛往生人」:唯獨尋找念佛的人,攝取他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光明普照的目的,所以說「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比如說在黑暗的房間裡,我們有一顆鑽石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在什麼地方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把電燈打開。電燈一打開,房間都照亮了。但是,我們打開電燈,不是為了照桌子、照椅子,我們是為了找鑽石。開燈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要找鑽石。同樣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也是有目的的,是來尋找念佛的人。你念佛了,就攝取你、保護你,將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善導大師《般舟讚》又說:「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續照」也就是《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也是恆照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永遠不間斷、永遠不熄滅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叫做無量光、無邊光、不斷光,無量的光明永遠照耀三世,無邊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不斷的光明相續不間斷的照耀,由於彌陀光明照耀十方三世永無間斷,所以善導大師說「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覓念佛往生人」:「覓」是尋找,仔細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罷休,就像獨生的兒子丟掉了,就到處找,向著四方八方去喊:「兒子啊,你在哪裡?快點回家來,過家裏的溫暖、安定的生活。」雖然四面八方地喊,但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兒子。一旦兒子回應說「我在這裡」,就找到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喚我們。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號,也就是佛的心願、佛的心聲、佛的呼喚聲。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到今日今時,恆常不間斷地在呼喚十方眾生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稱念我的名號,回歸我的淨土,跟我一樣成佛,不要再繼續六道輪迴,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如果我們眾生回答:「阿彌陀佛!我在污染的娑婆世界造罪造業受苦受難,我要念佛回歸清淨安樂的極樂世界!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成佛。」這樣阿彌陀佛就找到我們了,所以叫「照覓念佛往生人」。

 

第五點、光明遍照文,顯示六個特色

  這段經文顯示六個特色:

  (一)顯示要弘廢立的特色;(二)顯示全憑他力的特色;

  (三)顯示機法一體的特色;(四)顯示平生業成的特色;

  (五)顯示萬機平等的特色;(六)顯示容易殊勝的特色。

  (一)顯示要弘廢立的特色:「要」是指要門,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弘」就是指弘願門,也就是念佛。

  善導大師對這一段經文的解釋說: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又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同時又在《觀經‧流通分》解釋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所謂「雜善」,就是《觀經》「正宗分」所說的定善跟散善,《觀經》是以定善跟散善來統攝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等於是說定善、散善以及釋迦牟尼佛一代所說的其他所有法門,都與念佛「全非比較」,而且「唯攝念佛」的人,不攝取修行定善跟散善等其他法門的人,這就顯示定善散善之外,有非定非散的念佛。

  凡是念佛的人,佛光都平等攝取不捨,不是念佛的人,佛光不會攝取不捨。

  這就是廢跟立的極要,這極點重要的也顯現在《觀經‧流通分》的付囑文以及善導釋(善導大師的解釋)。

  (二)顯示全憑他力的特色:往生彌陀淨土,完全依憑彌陀光明攝取,念佛人在彌陀光明攝取當中,就如同乘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完全任憑大船的行駛,我們只要念佛便可,不需要做什麼,是輕鬆、自在、安樂、快速的。所以「攝取不捨」就有顯示是全憑他力的淨土宗的特色。

  龍樹菩薩《易行品》就說: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又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以「乘船」來比喻「本願稱名、佛光攝取」這個法門,說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則樂」。意思是說,就好像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游泳,不需要自己費功夫,完全都是依靠這艘船,一旦坐在船上,從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們自身具備什麼條件,具備什麼力量;只要好好坐在這艘船上,不離開這艘船,時間一到就會到彼岸。這就是所謂的「外力」,也就是「他力」。「船」就比喻這句彌陀名號,所以彌陀名號也就是本願船,我們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專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坐上這艘船,位尊如皇帝固然能到達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這艘船,照樣也能到達彼岸,統統都能到達極樂世界。因為本願船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條件,沒有種種門檻。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用一首偈子來形容、比喻說:「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聖道自力法門來講,要成佛必須經過八正道的修持過程,但是這句六字洪名就涵蓋了八正道的修行與功能,所以說「本願稱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脫難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輪迴,非常困難,但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像坐在彌陀的願船上,必定能夠輕鬆、容易、快速地從娑婆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說「能度難度海」。這個「能」,顯示「他力」,顯示「必定」,也顯示「輕鬆、安樂」,因而龍樹菩薩說「如同乘船則樂」。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乘坐這艘彌陀名號的八道船,龍樹菩薩說「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脫自己,將來也能度脫他人,而且是自在無礙,所以說「我禮自在者」。

  龍樹菩薩用乘船來比喻念佛,比喻佛光攝取,就顯示完全他力、純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謂安分守己,就是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就這樣而已。至於要駕駛,要加油,都不是我們的事,這艘船也不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也不用花錢買船票,不用排隊過關卡、受檢驗,都不必。只要我們真的願生彌陀淨土,而依各人的根機來專稱彌陀佛名,當下就已經坐在彌陀的本願船上了,當下就已經蒙受彌陀的攝取不捨了。所以,從此岸到彼岸,從娑婆到極樂,絲毫都不是靠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純粹他力、完全他力。

  因此,乘船本身就顯示毫無造作,不假自力的功用,所以說「全憑他力」。

  渡越大海,單靠己力,種樹,等樹長大,再伐樹取材來作船,如此費工夫太遲;借船渡海就快,比喻佛力。彌陀本願大船,可以讓我們明朗愉快地渡過生死苦海。譬如小兒危難大叫,父母一聞急來救援;眾生即使臨終才念佛,彌陀神通自然迅即來迎接。「自力他力,一遲一速,如天淵之別(天壤之別)」

  又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所說: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又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三)顯示機法一體的特色:《觀經》第八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是「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的意思,有「身心功德,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

  《觀經》第九觀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的意思,有「彼此三業,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

  佛在眾生心中,是機法一體;眾生在佛心中,也是機法一體。這二者,有其一,便已是機法一體,稀有、殊勝、可貴。

  我們都是念佛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而有「彌陀眾生,機法一體」的自然功能。可以說:

  彌陀功德納入我心,彌陀光明攝護我身;
  彌陀在我信心內,我在彌陀光明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
  彌陀與我共起臥,共出入,如影相隨,不相捨離。

  所以念佛人與阿彌陀佛,就有這種「佛凡一體不離」的功能。

  (四)顯示平生業成的特色:就是往生決定,既然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那就顯示必定往生,必定離開六道輪迴,必定會成佛,常沒常流轉的罪惡生死凡夫,只要一念發心念佛,就永遠被攝取,往生決定,毫無障礙,所以說「平生業成」。

  也就是在平生的時候,已經確定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不必等到將來或臨終,讓我們現在就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沒有忐忑不安。

  這「平生業成」是佛教中最巨大無極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與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時,往生都已經決定了,不再繼續輪迴了,豈不是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嗎?

  因為念佛人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知道生死大事已經了脫。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所說「業事成辦」、「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又如印光大師所說「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又如同佛陀的時代,凡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往往都會說出相同的語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有這樣的大安心、大滿足。

  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悲願、無條件救度、光明攝取不捨,我們雖然念佛,必定還在勇猛精進苦修鍛鍊,努力追求那「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鍛鍊做不來,還擔心臨終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轉。

  若無彌陀光明攝取不捨,我們那能信心歡喜、歡喜踴躍的安心在這一句名號上呢?

  (五)顯示萬機平等的特色:論五乘的眾生,上至等覺的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是千差萬別的;但只要念佛,便能夠平等蒙佛光明攝取,平等往生極樂成佛。

  這就是一句彌陀名號,讓萬種根機,平等無差別。

  換一句話說,萬種根機,因為稱名而毫無差別。萬機成一機,一因一果。

  若不念佛,萬機非一機,多因多果,往生胎宮,花開時間各不相同。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六)顯示容易殊勝的特色:容易,也就是顯示淨土宗的修行是極其容易的,不管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環境、任何心境,都可以念佛,都方便念佛,沒有忌諱、沒有障礙,乃至於動物,像鸚哥也能念佛,或者其他的動物也能夠因為聽佛號而往生極樂世界,乃至一輩子沒有學佛、念佛,到臨終了,躺在病床上,也能夠念佛往生,或者是聽聞佛號而往生極樂世界。這豈不是在修行上來講,是極其簡單容易的嗎?

  殊勝,所獲得的功德境界又是極其的高超。為什麼?能夠離開輪迴,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豈不是境界非常的高超?也就是功德非常的超越。只是念佛而已,就有這樣的殊勝功德,所以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就說淨土宗念佛的法門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而印光大師也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彌陀誕大家都在念佛慶祝,今天的開示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人人念佛、人人蒙佛光明攝取不捨,直到往生成佛。

 

https://plb.tw/tc/huijing_9_in.aspx?mid=102&id=787&cid=221&chk=b0e3ab9a-095f-43c9-a286-9dccc7cbc4bd

 0    0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