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

中国外交部刚用中英文发表声明,题目怪异,叫“中国不跪”
二泉映月 - 04/29/25 09:08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50429-6261774

 0    3    93
自然之水 - 04/29/25 12:05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currentevent/3684651.html

在2025年4月29日这个本该普通得像白开水的日子里,中国外交部突然挥舞起大旗,高调发布了一则名为《不跪!》的视频,主题是铿锵响亮的“中国不跪”。字里行间,豪情万丈,仿佛下一秒就要擂鼓出征。然而,看完这个视频,倒不禁让人想叹一口气:不是感动,而是为这堂堂国家机关的浅薄、土气、乃至近乎丢人的表演感到阵阵尴尬。

是的,尴尬,两个字,概括了一切。外交部,把国际贸易谈判,描绘成跪与不跪的二元对抗,不仅水平拙劣得令人发指,还暴露了根深蒂固的——家奴思维。

先说这个“跪”字。一个正常国家的外交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哪怕再不满,也会用诸如“维护利益”“平等协商”“依法抗辩”这样的措辞。你听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面对美欧关税大战时,谁蹦出来大喊“我们不跪”?只有深知自己地位低微、心理底色卑怯的人,才会在每句话前,先把“跪”字自报家门。潜意识里,已经跪下了。只是为了掩饰,才要用力嚷嚷。

外交部这支号称“代表国家意志”的机构,居然摆出一副“奴才要硬气给主子看”的架势,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咬牙切齿地叫嚣,表面上喊“我们不跪”,骨子里早就把国际社会,想象成了旧社会大户人家的厅堂,自己是那个打着板子还要嘴硬的小厮。这哪里是外交?这顶多算是大宅门里的窝里斗精神外溢到了国际舞台。

更要命的是,外交部连基本的国际贸易常识都不顾了。美国提高对华关税,本质是什么?是美国自己在伤害自己的消费者,是自己在给自己的企业增加成本。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种压力,但谈何“霸权”?关起门来修城墙,自己受苦,跟强迫别人跪下有什么关系?

更何况,国际贸易,本来就是讨价还价。今天你收我关税,明天我制你限制。商务谈判从来都是一场牌局,哪怕被挤压,也是策略问题,不是尊严问题。谈判桌上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只有利益的精确计算。但外交部非要把它塑造成一场悲壮的民族史诗,似乎一谈判就是“生死决斗”,一让步就是“万劫不复”。这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跟小学生打架时叫嚣“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有何区别?

可悲的是,他们这种拙劣的叙事,不是因为天真,而是因为他们太清楚,只有不断制造这种情绪煽动,才能掩盖自己在实际博弈中毫无建树的事实。外交部要的,不是谈判结果,而是国内民众的掌声。哪怕是用一地鸡毛换来的掌声。

更讽刺的是,外交部这副“硬汉子”的表演,本质上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真正要讨好的,并不是美国人,而是国内某些人——那些永远需要看到“血性”、“不屈”的人,那些觉得外交就是每天上演抗美神剧的人。所以,他们喊“我们不跪”,其实是跪着喊的,跪在政治正确的神坛下,跪在自导自演的舞台上,跪在自家主子的鞋面前。

真正的自信,不是靠嚷嚷出来的。真正的强大,也不是靠悲情和敌意堆砌出来的。一个成熟的国家,不需要每次遇到问题,就拉着14亿人陪着做情绪的过山车,更不需要每谈一次关税,就拍一部“忠诚而悲壮”的MV。

外交部现在的表现,像极了清朝末年的朝廷,听到列强开口就要谈条件,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谈判,而是先怒吼:“天朝上邦,岂容蛮夷勒索!”然后呢?该赔款赔款,该割地割地,喊得震天响,做得卑躬屈膝。只不过,现在的外交部,把这种卑屈升级为一种艺术,冠以“爱国”的名义,让人在悲哀中忍俊不禁。

更让人不适的是,这种表演式的“硬气”,往往还要绑架全民情绪。视频里句句不离“为中国”,句句不离“吾辈”,把政府行为等同于国家意志,把一场商业谈判包装成民族存亡的战争。谁稍有不同意见,就是“软骨头”,就是“卖国贼”,就是“跪族”。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勒索。真正的国家,是制度、规则、利益与理性的结合体,不是靠几句打鸡血的话语维系的脆弱情绪集团。

中国当然不该屈辱,不该懦弱,但更不该如此低劣地演绎“强硬”——因为真正的强硬,是在谈判桌上拿出条件、在规则中占据优势,而不是在话语中自我感动。喊一万句“不跪”,抵不上一次实质性的谈判成功。可惜,外交部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真正该干什么。

外交部这种粗糙、土气、情绪化的表现,不仅损害了自己作为国家门面的形象,更加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当别的国家在以利益为导向、灵活谈判时,我们在用文革式语言表忠心;当别的国家在权衡取舍、博弈利益时,我们在拍胸脯、表决心。

到最后,谈不成合作,走向脱钩,真正受害的,终究是普通百姓。他们不会去看外交部的视频,不会去听“吾辈奋发图强”的口号,他们只会看到,失去的工作机会,涨价的商品,和日渐逼仄的生活空间。

就像这部《不跪!》视频一样——本意是宣示自信,结果却成了一场集体自我催眠的闹剧。只可惜,在国际博弈的严酷现实面前,自我催眠没有用。真正醒来的那一天,只怕代价,已经高得让人付不起了。

自然之水 - 04/29/25 10:59

自然之水 - 04/29/25 10:57

不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