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知道的,但是见过本人。年龄比我大十岁样子,高大漂亮精明。夫妻俩带着一个孩子中年移民出国。 专业年龄限制,两夫妻都无法有白领工作。妻子开起了小衣厂,先生开始还帮忙,不久就回国去了 ... 更多
那时我在一大学城读博。那里有一家小中餐馆,由2个墨西哥人经营,做些在美国最常见的中餐,基本就是大火一炒,再酱油糖水一勾。我猜那中餐馆原来是华人经营的,两个老墨在餐馆帮工,后来华人老板不想做了,老墨也已学会了本事,就接手餐馆了。那餐馆午饭套餐,就是一份米饭主菜加一碗酸辣汤和一只厚皮春卷,的价格不到3刀,在那时都算超级便宜。 还有家中餐馆,排场较大,有点菜,巴菲,还有KTV ... 更多
十几年前在某公司工作,那公司做电动脚踏车。一天销售员兴冲冲的说发现巨大商机了。如果给电动车装上翅膀,能像飞机一样飞起来,装翅膀的成本能控制在每台1百刀内,就一定能全球畅销,公司就发大财了。公司领导听后很兴奋,说:二泉啊,这是个重要项目,希望你今天下班前能设计出来。我一听就知道是扯淡,但马上说不行显得武断,就说我设计试试 ... 更多
我爸的三叔,1930年代中了彩票,一夜暴富。那时他住苏州,据说想买珠宝时打电话给上海的珠宝店,店里派人带了珠宝去苏州他家让他挑选。 但他渐渐败光家产。我很小时候有时见到一个衣衫褴褛,颤颤巍巍的老人,来我家。我爸要我叫他三公公 ... 更多
最近二舅的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也想起我二舅,似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虽然二舅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但却可以一直逍遥于时代之外。当然身处那个时代,不可能衣食富足,但至少做到了基本饱足,悠哉游哉度过一生,在同时代人中也算一个异数。 家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并且孩子之间的年龄差也很大。从我记事开始,大舅就没有了,二舅在我的眼中一直是一位老人 ... 更多
其实除了白酒之外,我小时候还经常喝一种果酒,就是橙子酒,我们当地叫广柑酒。甜甜的,酒精浓度和葡萄酒差不多,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喝,当时在我们当地非常普及。我想这些小孩子和大人喜欢的不是酒,而是甜甜的味道,当时甜的饮料可以说稀缺。但后来改革开放后,这个果酒厂的生意越来越不好,没过几年就倒闭了。我想原因大概是各种甜的饮料选择越来越丰富,于是喜欢喝甜饮料的人都选择别的饮料了 ... 更多
第一次其实是与一位素昧平生的新朋友。他们家庭新搬迁到我所在的地方,他通过教会联系到我们。于是我们教会几个人就去帮助他搬家,搬完家后上我家吃饭。这位朋友山东人,尤好杯中之物。在南方乡下呆了多年,好久没有吃过正宗的中餐了 ... 更多
上大学后,同学不时一起聚餐,这时也就我会要求来瓶酒,因为我觉得聚餐不喝点酒就少了气氛。但似乎全班同学都没有喝过酒,基本上就是我自斟自饮,别人喝点饮料汽水之类的。后来也开始有同学想尝尝,于是就开始了他们的饮酒生涯。不过后来的几位酒林高手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成为高手的潜力。其中两人,曾经在大学毕业前宣称他们二人一起喝了一斤三两白酒 ... 更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孟德一首《短歌行》道尽千古英雄的悲凉,也是众多好酒之人心目中最佳的助酒之物 ... 更多
那是1975年的事,距中学毕业1年。那时老毛还没死,我们毕业后要么去工矿,要么去农村,没啥好出路。 有天学校突然问我,说上海乐团开办五七音训班,要招学员。分配到我们附近几个学校的毕业班的是一个吹大号的名额,问我愿不愿意去应征。我回家问了父母,说可以去试试 ... 更多